“说是工作,也没什大不,只是听其他人说说话。工资也没有,但他们会给准备午饭,这就算工资。”
这位老人说法倒也逻辑自洽。当然,他午饭是家人付过钱,只是他自己不知道,才认为是给他报酬。“之所以愿意来跟你们这些年轻人聊天,是想让你们知道,人就算老,也可以像样积极乐观哪。”
们事前跟这家机构沟通过,说想问患者些问题,希望机构方面帮忙找位能配合们人。刚
比起“认知障碍”,“”说法更显亲切。
用关西话说“你这呆子”,比关东话“蠢货”听来更可爱,此外还有“痴迷美色”“痴迷欲望”等说法[1]。最值得提是有吉佐和子女士《恍惚人》(新潮社,1972年),标题里“恍惚”,包含“”和“恍惚”两层意思。“装傻”与“吐槽”配合,在漫才[2]里缺不可。“装傻充愣”,则是人际关系里颇有难度技巧。“认知障碍”怎听怎像病名,则像种性格,更有人情味。
俗话说“病消灾”[3],身体本就不算好,旦耗神过度,要喉咙肿,要流清涕,动辄感冒。这样来,身体机能也会自动暂停。虽然穿暖和点、钻进被窝好好睡觉就能恢复,但反过来也意味着,没法强撑着工作。如果有人在这个年纪还能熬夜,会觉得对方是超人。
有时候工作到深夜,明明再坚持个小时就能收尾,但眼睛已经睁不开,脑子也成团糨糊。那些突发脑梗或猝死人,大概都是体力不错、总把自己逼到极限人。可做不到。
身体上小毛病不少,边调理,边磨磨蹭蹭活很久……这是对自己老后想象。如今社会,要死也不那容易。毕竟营养、卫生、医疗、护理都已经达到很高水准,即使卧床不起也能活很久,这是文明象征,没道理去诅咒。
只要活得够久,可能性就会增加。
不知为何,听说患者里,退休教师数量颇多。虽然没有明确证据,但觉得这是因为口齿伶俐人即使,也会变成口齿伶俐老人,因此有很强存在感,在人群里特别显眼。
有次,带学生到外地城市参加护理事务所调查。学生去日间护理机构找志愿患者做完采访,回来后告诉,接受采访老人说:
“参加某个考试合格,就被带到这里来工作。”
这位老年人似乎把“护理必要性认定”测试合格,理解成考试合格。把他往返日间护理机构,当成“来工作”。但这家机构职员、老人家人对此十分重视,并没有否定他厢情愿理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