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若只靠市场和价格机制,没人会用光伏。但新能源技术升级和成本下降,只有在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应用中才能逐步发生,不可能只依靠实验室。实验技术再突破,若没有全产业链工业化量产和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实现规模经济和成本下降。研发和创新从来不只是象牙塔里活动,离不开现实市场,也离不开边干边学企业。
所以新能源技术必须在没有竞争优势时候就进入市场,这时候只有两个办法:第是对传统能源征收高额碳税或化石燃料税,增加其成本,为新能源发展制造空间;第二是直接补贴新能源行业。第种办法明显不够经济,因为在新能源发展早期,传统能源占据九成以上市场,且成本低廉,对其征收重税会大大加重税收负担,造成巨大扭曲。所以更加合理做法是直接补贴新能源,加速其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待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本逼近传统能源之后,再逐渐降低补贴,同时对传统能源征税,加速其退出。(40)
因此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光伏需求都是由z.府补贴创造出来。中国在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时,面临是个“三头在外”局面:需求和市场来自海外,关键技术和设备来自海外,关键原材料也来自海外。所以基本就是个代工行业,处处受制于人。但当时光伏发电成本太高,国内市场用不起。在地方z.府廉价土地和信贷资源支持下,大量本土光伏企业在海外打“价格战”,用低价占领市场,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技术创新,逐步进入技术更复杂产业链上游,以求在产能过剩导致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但由于最终市场在海外,所以旦遭遇欧美“双反”,就从需求端打击全行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
但企业不是“人”,不会在“死”后百,积累技术、人才、行业知识和经验,并不会随企业破产而消失。旦需求回暖,这些资源就又可以重新整合。2013年以后,国内市场需求打开,光伏发展进入新阶段。因为整条产业链都在国内,所以同行沟通成本更低,开始出现全产业链自主和协同创新,各环节共同优化,加速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这又进步扩大国企业竞争优势,更好地打开国外市场。2018年以后,不仅欧洲“双反”结束,低价高效光伏技术也刺激全球需求扩张,全球市场遍地开花。国企业当年开拓海外市场经验和渠道优势,现在又成它们竞争优势部分。
从光伏产业发展来看,z.府支持和补贴与企业成功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欧美日等先进国家不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