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是结尾。“给他们糖,不是想让他们不走,不是想让他们再来,而是想让他们快走吧。最后再给你们每人两块,是想让他们别再来。”
“为什?你不是害怕没人跟你玩吗?”
“噢,
工间操,妈妈回来,她让孩子们躲在床下。妈妈走,她把孩子们放出来。她怕孩子们离开,再给每人发块,她怕孩子们离开就又会想起“反动”。
孩子们很快就摸出个诀窍——以“离开”相威胁,或以“再来”相引诱,就能够次次得到糖果。
甚至到傍晚,孩子们要回家,走到门口又站住。
“再吃最后块吧?”
“行,那你们明天还来吗?”
孩子们便跟她起唱唱跳跳地玩,像以前样,惟比以前多出个目。
“还有糖吗?”
“看,还多着呢。”
她再给每人都发块。
孩子们慢慢忘记着“反动”事,单记得那罐子里糖果色彩繁多。
,现在并没播放那样歌。是吗?再听听。没错儿,现在又播放样板戏。
小姑娘长长地吐口气,坐下,看天边晚霞慢慢暗淡下去。
但是,没人跟她玩。这才是真正恐惧。
她盼望着有人来跟她玩。但她盼望并不是游戏快乐,而是孩子们能够转变对她态度。这才是真正疑难。
颗七岁心,正在学会着根据别人脸色来判断自己处境。
“要不两块吧,最后。”
“明天你们还来,行吗?”
多年以后,小姑娘早已成年,把写这个故事给她看。看罢,她沉吟许久,竟出人意料地说:好像不是这样——
“好像不这简单。好像有什地方,不大对。”
“哪儿?”问,“什地方不对?”
是印象部分——和画家邢仪、王子冀
“想再吃块绿色行吗?”
“紫色,还没吃过紫色呢!”
又是每人块。
那年月,糖果并不普通。所以爸爸把它放在柜顶上。但七岁小姑娘已经顾不得糖果珍贵,惟在心里感动着它们作用。
颗七岁心已经懂得,要靠赢得别人对你好感,来改善自己处境。
但是,有什办法吗?
她想起家里还有罐水果糖。无师自通,她有个小小诡计:给孩子们发糖,孩子们就会来跟她玩。每人发块,他们就会重新喜欢她。
爸和妈都不在家。她冲孩子们喊:“喂——真,家有好多好多糖呢!”
糖罐放在柜顶上。她蹬着椅子,椅子上面再加个小板凳,孩子们围着她,向她仰起笑脸。她吃力地取下糖罐,心里又松口气——本来还怕够不到那糖罐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