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然,《记忆记忆》这个译名仍无法完全再现Памятипамяти全部意蕴与美感。这大概是文学翻译绕不开缺憾,翻译诗歌时尤其如此,而Памятипамяти恰恰是个诗意表达,本书恰恰是部诗人之书。
本书作者玛丽亚·斯捷潘诺娃,1972年生于莫斯科,1995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由此完成其母因外祖父阻拦而未能得偿夙愿),俄罗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已出版诗集十余部,包括《北方南方人》《双生子》《这里有光》《幸福》《抒情诗,声音》,散文集《不是》等。其作品被译成英语、伊夫里特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芬兰语、法语等十多种语言,多次荣膺国内外各种文学奖项,包括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奖(2005)、安德烈·别雷文学奖(2005)、东欧最佳青年抒情诗人奖(德国,2006)、俄意国际文学奖项LericiPeaMosca(2011)等等。
关于本书体裁,评论界通常将其定性为哲学纪实散文,而作家本人给出定义则是“романс”。该词对应英文中“romance”,但比后者更加值得玩味:它比俄语中“роман”(长篇小说)只多个发音同“丝”尾音,由此取缔长篇小说虚构成分,而平添份如丝诗意与愁绪。该词在汉语中对应两个表达——“浪漫曲”及“罗曼司”,前者专指特定音乐体裁,后者则指“富于浪漫色彩恋爱故事或惊险故事”。而在俄语中,所谓“романс”通常指“篇幅不大音乐诗歌作品,以抒情诗写成,带有音乐伴奏”,这定义似乎更加贴近作家本意,如夏洛特·萨洛蒙将自己画作定性为“轻歌剧”,以突出其与音乐及戏剧勾连。斯捷潘诺娃在书中盛赞《人生?如戏?》“拥有史诗架构与气度”,在看来,《记忆记忆》同样如此。
这是场家族记忆寻根之旅。个家族,五代人,个半世纪,整个欧亚大陆。“从个地方到另个地方,从本档案到另本档案,从条街巷到另条街巷,路追踪着族人足迹,怀揣着渺茫希望,试图回忆起什。”作家只身探访家族隐城波钦基,像搜寻遗落林间枚硬币那样搜寻祖先留下蛛丝马迹;她专程造访太姥姥萨拉个世纪以前住过巴黎旅馆,希冀着能够做场穿越之梦,与年轻萨拉在同个屋檐下共度晚;她在赫尔松久已遗弃、荆棘遍地犹太公墓倔强而徒劳地寻觅已故宗亲墓碑;她在浩如烟海卷宗中漫无头绪地检索着普通无奇家族姓氏……本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