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移营长江边东流。当曾国藩向李鸿章函告这决定时,得到反应是热烈,李鸿章数次来函献计献策。师生间由于战略分歧所造成隔阂烟消云散。在此之后,曾国藩几次函招李鸿章回营,李因忙于照顾病重妻子周氏,迟迟未归。曾氏无法再等,又给李鸿章写封言辞恳切信:
阁下久不来营,颇不可解。以公事论,业与淮扬水师各营官有堂属之名,岂能无故弃去,起灭不测?以私情论,去冬出幕时,并无不来之约。今春祁门危难,疑君有曾子避越之情,夏间东流稍安,又疑有穆生去楚之意。鄙人遍身热毒,内外交病,诸事废搁,不奏事者五十日矣。如无醴酒之嫌,则请台旆速来相助为理。
李鸿章接信后,颇为感动。当周氏病稍有好转,便收拾行装赶到东流大营。李鸿章重回幕府,让曾国藩如虎添翼。积压如山公文得以清理,军事大计也有人商议。这对师徒之间经常彻夜长谈,无话不说。
很多年后,当李鸿章闲暇之时回忆起对抗太平军这段历史时,总是显得神情凝重。除庆幸命运对于自己垂青之外,他还庆幸着自己人生道路上遭遇曾国藩这样个亦师亦友关键人物,这使得他在人生几次大转折中总有贵人相助。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李鸿章发生巨大改变,不仅仅体现在地位增高、气度沉稳等外部因素上,更多,还是内心深处悄然改变。从少年时意气风发,聪明异常,直到后来洞察细微,隐忍无限,李鸿章人生和性格,从那时起,经历个巨大U形弯。
也正因此,李鸿章直感激着曾国藩,也图谋回报。机会很快就到来,不久,李鸿章即以“滞攻金陵”行动,算是回报曾国藩恩情。
1864年,淮军力克常州,苏南战局基本平定。这时,曾氏兄弟正顺江而下形成对天京包围。对于曾氏兄弟而言,他们特别忌讳兵强马壮淮军助攻天京,如果那样,曾氏十数年苦战果实将被别人摘得,这是曾氏兄弟极不愿看到。尤其是曾国荃,自尊心特别强,对于淮军节节胜利,倔强他几近忧郁成疾。曾国藩当然心疼弟弟,多次写信给曾国荃,劝慰他要宽心,如果李鸿章要来合攻天京话,千万不要多心,“独克固佳,会克亦妙。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总以保全身体,莫生肝病为要”。
不到40岁李鸿章
晚年曾国荃
在当时,就淮军装备和实力而言,攻坚能力已远胜湘军。李鸿章哪里不想争这个头功呢?但在这种情形之下,李鸿章权衡再三,还是选择回避,想把头功让给恩师。在朝廷下旨令淮军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