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说儒家、儒者,想到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是东汉以后事。从孔子到西汉儒者,极少有为统治者送命。孔子周游列国,“危
糊弄不他。他真想听,是鲁昭公流亡朝廷里面些具体动向。不过孔子和晏婴丞相互相看不顺眼,倒是事实。
晏婴和齐景公样,也是很长寿人,在齐国政治舞台上活跃几十年。他和孔子是完全相反风格:个头很矮,性格诙谐乐天,能把国君逗得很开心;同时又很有心机,什人对自己有用,要找机会提拔,什人没用,得尽量打发得远远,别让国君重用他。史书里有晏婴“二桃杀三士”故事,虽然不太真实,但确实是根据晏婴个性创造出来。像孔子这种不识时务书呆子,晏婴肯定不待见。
四十不惑:坚决不结党
跟鲁昭公混不出什名堂来,在齐国也慢慢待烦,孔子又要回鲁国。
这是孔子第次到齐国,很可能有子路跟随他。孔子哪年从齐国回到鲁国,史书没详细说,从孔子自己话看,大概是鲁昭公三十年,孔子40岁之前。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就是到40岁什都想明白。
他想明白什?
从这次流亡生活总结出来经验,就是:把教书和做学问当成最重要事业,不能为利益去搞政治,不能卷入结党营私。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2矜持而不争斗,广交朋友但不搞利益同盟。别管是政治权力,还是物质利益,孔子都不想去和人争,更不会为争这个去结党。
其实孔子是很关心政治人,特别想当官,推行他那套政治主张,这点到死也没改变。但他原则又很明确,不会在政治沉浮里丧失最基本人性,这可以算他人生底线。比如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如果国家有道,政治清明,你却活得又穷又没地位,就是你自己没本事,你耻辱;反过来,如果国家无道,政治黑暗,你还过得又富裕又有地位,这是你不择手段没底线,也是你耻辱。13用句话来归纳就是:宁可活得平庸,也决不给坏人当帮凶。
孔子这个底线类似于“不为恶”原则(Donotbeevil,常译成“不作恶”,其实“不为恶”更准确)。这和历史上很多政治人物不样,因为政治人物般都有最高理想,但没有最低底线,结果往往就成打着最高理想旗号,践踏人伦秩序和道德底线,坏事做绝。
孔子思想特点就是不走极端。他有好几个层次目标,或者说标准,优先保证最低标准;能实现最高固然好,但不能为最高就不要最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