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然很尴尬,向传话人道谢:您看,犯点儿什错误,就有人给指正,真是幸运啊。17
追随鲁昭公这事儿,道义上站得住,理智上就不那靠谱,因为鲁昭公这人实在没出息。这算是孔子段失败经历,跟他提这个,有点像揭人旧伤疤。
1《礼记·杂记下》:“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鲁昭公始也。”
2《论语·季氏》。
3《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
邦不入,乱邦不居”14。他效劳过贵族、国君很多,干得不顺心就换地方,标准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5,双方权利义务对等。上级如果没出息,孔子就拍屁股走人,跳槽换东家,绝对不会以死效忠。先秦三位大儒,孔子活七十多,孟子八十多,荀子七十多,他们都不只效忠个主人。
“w.g”时全民“批林批孔”,也没能把孔子彻底“批倒批臭”,就是因为孔子真有底线,他不会为利益结成主奴关系,做丧失人性事,哪怕跟国君他也不干。《孔老二罪恶生》这类批判作品真正展现,也只是孔子不合时宜和有点悲凉失败人生。
经过这番流亡、换工作,孔子发现,真正适合自己还是著书立说、开课讲学。毕竟大贵族家臣、雇员多得是,不缺他孔丘个,但对于鲁国那些穷学生,孔子是能改变他们命运人。靠着这些学生,孔子也才可能干出点有影响事。在齐国几年,这方面是荒废。
想到这层,孔子就对富庶安定齐国没任何留恋,立刻收拾家当赶回鲁国。16从这以后,他再没有放松过学问和教育事业,直到死。
孔子这次出逃,三桓家没有追究。但这次回来之后,孔子就不再给季氏家当职员,他要全力投入文教事业。
孔子对鲁昭公感情也很复杂。
鲁昭公在外面流亡七年。他死后,尸体被运回曲阜,季平子肯定不想按规矩办丧事,但事情也不能做得太过让人指指点点,就把昭公埋在国君陵区最外边,意思是说这国君当得不太够格。孔子晚年在鲁国掌权,那时季平子早死,孔子让人在昭公墓外面挖条沟,把陵墓圈到国君陵区范围内。对这个他曾度追随又实在扶不起来无能国君,孔子最后尽点臣节。
孔子晚年,陈国位高级贵族曾问他:你们鲁昭公,算是懂礼人吗?
孔子说:当然懂礼啊。
那位陈国贵族当面没表态,事后托人转告孔子:鲁昭公娶吴国公主做夫人,违背“同姓不婚”祖训,这怎能算懂礼呢?您曾经说“君子不结党”,又这公开袒护不懂礼鲁昭公,这还是在结党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