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但是第275窟佛像不是这样。这说明什?
敦煌佛像造型和印度或者其他很多地方都不样。这是敦煌造像艺术研究重要方面,就是从形态特征差异去研究造型背后文化成因。敦煌石窟艺术体现佛与儒、道结合,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结合已成为普遍现象。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流咽喉之地,直接受到国新疆地区龟兹壁画影响,间接受到印度和阿富汗佛教壁画影响。除佛像造像形式外,其他如人体解剖学、明暗晕染等表现技法,对敦煌壁画也有影响,这种手法提升形象真实性和色彩丰富性。总来说,敦煌壁画就是在外来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上渗入中国儒、道思想,以传统壁画技法,吸收并融化外来艺术风格,逐渐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佛教壁画。
这也是当时敦煌历史环境、宗教思潮和人文环境产物。汉晋以来,敦煌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名儒学家,敦煌、吐鲁番也出土过大量儒家经典、道家文书,这都表明儒家、道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准则社会秩序。作为外来宗教艺术,进入这样地区,必然要受到当地文化思想影响,适应当地风土人情,否则不能扎根生长。所以西域非常流行印度式“丰乳、细腰、大臀”“遍体圆净光”裸体菩萨和裸体舞女,到敦煌就变成优雅菩萨、伎乐、飞天形象。这是为适应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习惯而发生变化。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河西走廊地区收归汉朝之后,设立河西四郡。从汉代开始,中央z.府就多次从中原往敦煌地区迁移人口,屯兵戍边,为这个地区文化核心奠定基础。屯兵戍边军队,既要守边,又得解决粮食问题,敦煌地区主体民族逐渐就成汉族。到公元366年开窟,中间经过数百年历史,可以想见,敦煌郡包括河西整个地区都已经被汉化。这个汉化过程最重要意义就表现在儒家文化浸染,行政建制郡县、法律制度、军队编制全部是中原。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封建政权。凉州成为中国北部文化中心,敦煌又是凉州文化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所以敦煌文化基础不是完全西化文化,而是中原文化。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河西地区历来有汉人在此生活戍边,加之中原儒生为躲避战乱曾先后来此讲经传道,使儒家思想在这荒蛮之地不断得以传播。他们是最有文化知识分子,不仅把中原技术带到这里,而且把中原人文也带到这里。曹魏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