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贯瞄准那些事关全局最艰巨、最棘手问题,不给后代子孙留麻烦。调整对明末清初人物评价就属此类。
众所周知,没有大批有杰出才华汉人帮助,满族人入主中原是不可能。因此,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称赞投顺清朝明臣“皆应天顺时,通达大义,辅佐本朝成统太平之业,而其人亦标名竹帛,勒勋鼎彝”。这代表清初统治者对汉族功臣贯态度。
可是,到乾隆时期,国家已经安定百年,攻守之势已变。创业之时,提倡“识时务者为俊杰”,而守业之时,最需要是提倡臣民“愚忠”。为“砥砺臣节”,乾隆决定把这些“事二君”者打成反面教员,以防止后来者在清王朝遇到危机时同样“应天顺时,通达大义”。
乾隆知道,这样直接违反祖宗定评大事,后世子孙没有魄力、没有能力去办,承担此责任非他莫属。乾隆四十年,他特命国史馆实现写法创新,特立《贰臣传》,把那些“在明已登仕版,又复身仕本朝”“大节有亏”人物统统收入此类。他说,不但钱谦益等后来降臣“大节有亏,实不足齿于人类”,就连那些为清帝国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开国元勋也不能逃过今天道德审判。开国元勋范文程,虽然未在明朝任职,但因为原是明朝生员,被乾隆评价为“与纯儒品节不无遗议”。李永芳是明朝在职*员中降清第人,对后金忠心耿耿,功勋卓著,乾隆却认为“律有死无贰之义,不能为之讳”。洪承畴随多尔衮入关,入内阁总理军务,功劳最多,乾隆却认为他曾是明朝重臣,叛明降清实在可耻。以上诸人皆被编入《贰臣传》甲编,供后世永远批判。乾隆说,这样做“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此实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即以是示彰瘅”。
三是大规模整理中国历史文献,营造博大恢宏文治气象,以证盛世“文治之极隆”。财力充足支持乾隆大修官书,装点升平,乾隆朝官修各种大型丛书达百二十种之多,为中国历代王朝之冠。其中《续通典》《大清会典》等都成果斐然,而最有名当然数《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皇帝说,为大兴文治,他立意在自己任内再创项前无古人纪录,修撰部人类史上最大丛书。皇帝下诏,鼓励藏书家们奉献自己珍藏图书给国家以为修书之用,谁献得多,皇帝就给谁奖赏。
为防止人们怕“犯忌讳”而不献书,皇帝特意在谕旨中说:
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或传闻互异,或记载失实,固所不免,果其略有可观,原不妨兼收并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