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点点,大表赞同。这个案子说明,些人特别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心中仍然执着于“华夷之辨”,不认同大清统治。与此同时,几起零星民间,bao动,比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马朝柱反清案,都打着“反清复明”旗帜。这说明国家承平百年之后,汉人头脑中“反清意识”仍然是社会动乱最佳火种,是大清社会存在最大隐患。
韩非子说得好,“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统治者不仅需要有“硬实力”,还需要有“软实力”。列祖列宗成功地驯服内地人民身,却没能彻底地“驯心”。而只有达到“驯心”统治深度,大清江山才能亿万斯年。然而,“驯心”又是最难,它需要是慢工出细活。如今,所有其他迫切重大问题都已经解决,他正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好整以暇,集中精神解决人们思想意识问题。
因此,宣布国家进入“极盛”以后,皇帝提出“大兴文治”口号。皇帝说,圣明之治,“始之以武,终之以文”。
“文治”核心是为全国臣民确立套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在日理万机处理无数繁杂政务同时,皇帝还亲力亲为,在意识形态领域重点抓如下几件大事:
是为天下臣民“御制”部标准历史。编写历史教科书是构建意识形态最强有力武器。通过讲故事方式来构建和修改个民族记忆,历来是最高明统治技术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皇帝指导大臣编成《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书,系统讲述从黄帝到明末共计四千五百五十九年历史。
清代统治者入关后遇到最大意识形态困难就是建立在“华夷之辨”基础之上“正统观”。按照传统说法,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论怎解释,都是种无法容忍“本末倒置”。乾隆在这部书中最着力,是确立新“正统观”。乾隆从“天下家”和“大统”角度重建“正统观”,重新论证历代少数民族政权合法性。乾隆从《春秋》等传统经典中为自己寻找依据说:“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此亦《春秋》之法,司马光、朱子所为亟亟也。”他强调“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家之天下也”,谁建立“大统”政权,谁政策措施有利于百姓生活,谁就是自然“正统”。通过这部书广泛传播,外族统治者首次占据“道统”制高点,有效地宣传自己统治合法性。
二是根据时势需要,大幅修正些当代历史人物评价。
乾隆为人,极端自负。他举动,都想着要为后世万代树榜样。所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