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鸿章还没有前来时候,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两江总督位置出缺。八月初四日,对曾国藩已经非常不满慈禧太后下旨,令曾国藩调补两江总督,而以李鸿章补授直隶总督。
接到东下天津命令,李鸿章十分兴奋。
如前所述,“剿”捻结束后,朝廷度采取“扬曾搁李”政策,居“头功”李鸿章只获得协办大学士虚衔。不仅如此,朝廷还命李鸿章入陕协助“剿回”,与极难相处左宗棠打交道,李鸿章十分不愿意,消极应付,百般拖延。不料此时接到东调命令,诚可谓天遂人愿。李鸿章在致丁日昌信中十分高兴地说:“在陕本为赘疣,借此销差,泯然无迹,意驱车渡河。”(89)
对于天津教案,他在局外观察已经很久。早在曾国藩动身赴天津之前,就曾写信给他,请这位“熟悉夷情”老部下出主意。李鸿章作为门生旧故,当然义不容辞,因此他迅速回复,判断法国方面必定要求以中国*员抵命,而中国z.府对此点肯定不能同意。如果发生战争,必然因此而起。所以他劝告老师,还是要做定军事准备:“固不必张皇六师,致人疑衅,但防备不可不严,可否酌带劲旅护卫。”(90)应该说,李鸿章判断是相当准确。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军事出现紧张,他有可能被老师调到天津附近。
因此接到命令后,他就开始向河北方向进发。边进发,他边通过书信给老师提各种建议,准备充当老师得力助手。
结果,还没等李鸿章到达河北,就接到直隶总督任命,他下子接替老师,成天下疆臣领袖。
机遇对于李鸿章似乎格外垂青。上次通过“剿”捻,他已经接替老师军事权威。这次接手处理天津教案,他将可能在外交舞台上取得核心位置。梁启超评论说:“李鸿章当外交冲要之滥觞,实同治九年八月也。彼时之李鸿章,殆天之骄子乎,顺风张帆,日千里,天若别设位置以为其功名之地。”(91)
李鸿章很快就于十二日赶到保定。然而,随后他便在保定逗留观望,徘徊不前。因为他不想下子陷入到这个混乱局面当中去。在给朝廷奏折中,他情词堂皇地宣称:直豫晋交界处间有游勇滋扰教堂,同时也为防陕西土匪回窜,必须暂驻保定以布置后路。同时还说自己身体不好,要先“调养肝疾”。
李鸿章深谙为官之道,他对曾国藩坦言相告,自己不愿“初政即犯众恶”(92)。因此想让曾国藩在这个烂泥塘中先给他理清基础,特别是解决好缉拿凶手这个最难问题,自己再下水。
缉凶此时正处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