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稳固确定基础?
●就是这个意思。20世纪见证音乐迅猛发展,相当于之前五到六个世纪总和,同时,在更广泛层面,艺术和科学都在大踏步前进。关于语言研究呈指数级增长。切都发生得那匆忙。
○所以,你认为音乐语言在20世纪改革,至少部分来说,是个越来越非交流过程?
●在20世纪西方世界,随着音乐进化,声音走出封闭箱子
重新审视,也许不限于音乐类学校。
○音乐传递引出些更复杂问题。所以说,有没有可能存在种无法交流音乐?就像两个语言不通人碰到起,只能鸡同鸭讲样?
●很可惜,这是有可能,而且当代环境下产生作品可能性尤其高。刚刚讲过:不觉得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不可能对每个人都用同种表达方式,同样地,也不认为存在种跟全世界都无法交流音乐,但是如果定要让某些人接受某种特定音乐,确实很难。们刚才看到莫扎特例子就是如此,可想而知,些所谓先锋音乐、实验音乐更是这样,比如在达姆施塔特奏响那些,通常来说,那里创作和编配原则没有那目然,而是更加学术,有时甚至即兴。大多数时候,听者对这切全然不知,他们不明白,而且不知道如何才能参与其中。
○没有人感觉参与其中。所以你意思是,有时候,音乐不再是语言?
●重点就是这个:有些音乐不想有所指,既不“表达”,也不“讲述”,至少按照西方传统来说不算。这类音乐仍然被认定为语言是因为它们作为代码而存在,因为们察觉到作曲人生成整套代码,而们习惯性地想要解码,但是这种音乐语言变化莫测,且每个作曲人都自成派,所以少有人能够分享。
○然而欣赏莫扎特或者贝多芬时候,所有人都懂得到某刻终曲乐章就要来。对们来说几乎是本能地,看到这样旋律小节:
就会回应:
●这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西方音乐语言都使用同种系统,也就是所谓调性音乐,尽管这种体系也在逐步发展,但大体上还是基于些集体参照标准:旋律、和声(音阶和音级之间特定关系),以及节奏(比如有规律节奏型)。8
在这个系统出现之前讲究是调式,和声已经有所体现,但是只用于合唱,而且还没有发展出调性概念。
当调性体系及其曲式广泛传播并成为标准,很多人找到依靠,开始安心地在此基础上构建并表达自己情感,为制造和欣赏双方都带来系列足以载入史册杰出作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