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墓室,应该是高高在山顶上,在海拔千多米之上,而不是在山腰或山脚下。而且,攀登九嵕山后,更能领会,当年下葬时,要把他灵柩运到那高、那陡山上去,这工程是如何浩大和艰难。
从昭陵回来后,重读《唐会要》记载,从前不明白,现在都可以懂。原来,当年还曾经“架梁为栈道”“绕山二百三十步”(约四百米),才能抵达墓室所在玄宫门。无疑,这更证明墓室应当是建筑在山峰顶上。而且,在高宗朝,旧守陵使阎立德曾经上疏建议把这栈道拆掉,为使墓室“固如山岳”。史家在记录这件事时,有妙笔,说高宗“呜咽不许”。直到长孙无忌等大臣,引用《礼记》权威,重新上表,高宗皇帝才只好勉强答应。从此,“灵寝高悬,始与外界隔绝”。
从前读这段记载,直不明白,为什高宗要哭哭啼啼地“不许”拆栈道。拆栈道,太宗墓室,像阎立德所说那样“固如山岳”,不会有人来盗,不也是好事吗?有什好哭呢?现在才知道,原来这墓室建在这陡峭高山上,若拆栈道,那就连高宗这个孝子,也不能上山来谒拜他父亲灵寝,怪不得他要哭哭啼啼。明白事情曲折,觉得这不仅是史家妙笔,而且还很写实,很能刻画高宗心思。
三年后,有机会到河北满城县,亲身走进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山顶墓室,更能肯定唐太宗墓,应当也像刘胜夫妇墓样,是建筑在山顶上。刘胜夫妇墓是汉代“依山为陵”个好例子,而且又经过现代考古学家科学发掘。他们墓室,正是建在满城县城西南,陵山东麓山峰顶上。或许正因为建得这高高在上,这对夫妇墓室,才从来没有被人盗过,而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尤其是那件名闻中外金缕玉衣,和那盏长信宫灯。然而,陵山没有九嵕山那高,从山脚下往上爬,只要二十多分钟就可到山顶,大约只有九嵕山三分之高度。
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乾陵
乾陵外国君长雕像,所有头部都被后人砍掉。
乾陵无字碑
现代人可能受“地宫”词影响,以为皇帝墓室必定是在地面底下。北京市郊明代万历皇帝定陵,近年来开放给游客参观后,可能更使得大家以为,皇帝陵墓正像明代定陵那样,是深入地面底下好几百米。从前也有这种错觉。昭陵和中山靖王墓,终于让人明白“依山为陵”是怎回事,也令人想起四川三峡带那些高悬在绝壁上悬棺。这些山峰上陵墓,如果有天能够重见天日,像刘胜夫妇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