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个关于李安段子,说他年轻时候,到填表需要写职业时候就不知道怎写,整个青春时期都在寻找自己是谁。这种感受也非常熟悉。大学毕业、工作、换工作、又换工作,三十岁之前,生活节奏就是这样——换行业,换职位。大家都习惯通过份工作来定义个人,而困难在于,没有真正喜欢过这些工作,也没能从中找到非不可意义。从小到大,们接受所有教育都致力于将人培养成个螺丝钉,将来要投入到社会机器运转当中。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有用,而究竟是多脆弱“有用”,要过很久才会明白。
念大学时候,发现身边人总是忙忙碌碌,看上去每个人都很笃定,都很确信自己要做什——要优秀,要被夸奖,要被选中,要拿到很厉害offer,要过安稳人生,好像从来没有怀疑过现实。事实上,只要听话去做,大部分人最终就是这样,无论爬得多高,走得多远,生活最终是要落进个恒常轨道,是没有太多未知和奇遇。第份工作也很稳定,国企,大公司。第二份、第三份也差不多。那些年,见过很多优秀而匆忙人,他们优秀与学校里好孩子们脉相承,眼前都有条光明路。曾经也是个好孩子,后来渐渐地变——总在怀疑,不太相信那些关于人生经验,比如,现在你要努把力,将来就可以轻松不愁。觉得这是骗人,个人再怎用力,也不可能把未知变成已知,把未来装进自己兜里。即使是看起来最稳定状态也是样,因为人内心总有不可测幽微时刻,有时候虽然得到很多,仍然不满足,或者失去很多,却发现自己还能凑合着忍下去。
前几年,做过段时间记者,记者工作要不断地提问题,这让重新发现自己,原来最大爱好是提问,而不是回答。喜欢具体、细致、有针对性问题,而不是泛泛疑问,经常上知乎人都知道,明确问题会得到清晰回答,而含糊不清提问,多半会得到“碗鸡汤”。当然,每个人都需要安慰,然而安慰总是模糊,比如“你多喝点水”,“你早点睡觉”。唯有好问题会像柄刀,架在人脖子上,说:“喂,你清醒点。”
好记者会找到个新鲜角度来切入话题,好小说也应该这样。如果把现实比成块蛋糕,想看看能不能换个不样方向去切,首先它得是身边现实,太远够不着;其次它不能太硬,太像个刻意编排故事,而应该有着日常生活稀松和柔软质感,给残酷内核外面涂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