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爸爸叫“老爹”;关于闺蜜叫“情报”,邻居通报叫“新闻”,来自孤独无依生命叫“消息”。
但很快就发现,在这个房子里事实上写下很多文字。加利娅姑妈临终前念念不忘,不时询问、抚摸东西中间,有本本写得满满当当日记,每日记事,常年不断,无日不写行,像每天起床洗脸样。它们至今仍躺在床头柜里,有很多本,装满满两大包,运回位于澡堂胡同家中,进门就坐下读起来,想从中找到故事,答案,脸型。
***
对于热衷各种日记和记事读者来说,它们明显分为两类。有些作品行文带有刻意正式性和解释性,明显是写给外人看。日记本变成试验场,对外部自进行调试和操练所在,比如玛丽亚·巴什基尔采娃[1]日记,是宏大宣言,是无尽独白,指向无形且明显宽仁审阅者。
所感兴趣日记是另种,它是专门为特定工匠量身打造工具,外人很难趁手。“工具”是苏珊·桑塔格提法,她经营该体裁数十年,但觉得并不准确。桑塔格们笔记绝非松鼠颊囊那样想法口袋,也非浮光掠影备忘录。这是特定人群日常,就像骨架样,其上依附着他们对现实依恋,对现实之不间断性信仰。这些文本只面向唯,然而却最最忠实读者。从任何地方把本子拆开,你都能确信个体真实。这是收集物证,用以佐证生命故事和延续,最重要是,对于自过去任意点都触手可及。
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文字(在桑塔格日记中就俯拾皆是:看过电影和书目、摘抄漂亮词句、蘑菇干样学习记录)几乎永远没有直接发表可能,也无法从中衍生出书籍、文章或者电影,无法成为实际工作支撑点或出发点。它们根本不打算向谁解释什——除非是自备忘,但如此潦潦草草,有时连自己都难以还原。这不过是个冰箱,或者早先冰窖,用于储藏易腐记忆产品,积存证据和证物——或者,借用冈察洛夫说法:非物质关系物质抵押。
这未免有点鸡肋,至少因其冗杂。这样说是有充分理由,因为本人就是如此。工作手记总让感觉像压舱石:死气沉沉且毫无益处负荷,意欲抛之而后快;但如此来,还剩下什呢?珍妮特·马尔科姆[2]在Thesilentwoman书中描述间屋子,像极笔记本,细思极恐。印象中那间屋子里堆积着杂志书籍,装满烟灰缸,未洗碗碟,落满灰尘秘鲁纪念品,空比萨盒空罐子空盒子瓶起子,既有提供精确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