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习惯无所不在,使得李鸿章在这场前无古人变革中陷入重重漩涡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所有学问都应该是关于人伦道德,这是“本”,是雕龙之术;至于有关自然知识,那是下里巴人事情,是“末”,是雕虫小技。况且,清朝选拔*员考试从来没有这些内容。中国文化从来就相信道德伦理才是千秋万代,至于其他,则是可有可无。在这样世界观下,数千年中他们从未对自己教育和考试制度加以实质性改变。在中华文化当中,非竞争性“仁”以及“王道”深受推崇。孔子被神化,他与他门徒们言论被教授数千年,成为支撑整个国家运转和生存唯思想基础。这些思想基础包含中华民族关于道德理想最高境界,包含关于人生动机疏导和关于社会和谐终极目标。道德说教甚至取代宗教,成为“万世师表”道德准则。
就这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因为出发点不同而分道扬镳。中国文化走上条重经验,轻逻辑,贵领悟,轻理性,重视人际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中庸之路。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样体系,虽说是种“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具体方式上,缺乏落实手段,完全可以说是美好厢情愿。比如说,假如没有科学,社会如何能发展?没有深入数学知识,科学体系又如何能立住脚?只有通过社会进步,才能实现国力增强,只有国力增强,才是“王道”基础。——这切,在中国文化中,都没有具体论述。所有这些相关理论与联系,中国文化都视而不见,只是含含糊糊地大肆宣扬着使命感,而对于这种使命感落实和生根,显然缺乏最有效手段,也缺乏坚实基础。
从清国当时政治精英构成情况来看,撇开八旗弟子,可以说朝廷所有汉族*员,都是先通过科举,然后步步升迁。因为熟读圣贤书,又写得手好文章,他们可以说是文豪和诗人。这些文豪和诗人自小耳濡目染,都是文学、道德说教以及历史。他们所有学问都关于人伦社会,几乎从不涉及自然、地理等任何门科学。他们对于自然,对于经济,对于生活本身所需要技术几乎缺乏解。在洋人们眼中,中国文化奇怪之极,这种文化缺乏足够实用性,从没有对人们心中所产生重大问题提出探讨,提出解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