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力量却不具备全面能力,文化知识不够,很少能真正地进入要员之列。在这方面,湘军与淮军,同样也是“张弛”。
有个笑话似乎很能说明李鸿章性格,也能说明李鸿章与下属之间那种亲密关系。有次,李鸿章问个下属什叫抛物线,下属讲大通后,李鸿章仍是不懂。那个下属急,说:“李中堂,你撒不撒尿,撒尿就是抛物线啊!”李鸿章下子大笑明白,幽默地说:“各位明白吧,庄子说‘道在夭溺’就是说这个道理啊!”
对于“天津教案”处理手段不样,也充分体现李鸿章与曾国藩在诸多方面不同。也正是“天津教案”处理结果,导致李鸿章取代曾国藩成为清廷“第汉臣”。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教会利用系列中外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特权,大量涌入中国。由于背靠本国z.府,在中国享受治外法权,教会成为中国社会个特权势力。这种状况,引起中国底层民众愤怒。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教会势力由沿海向内地渗透,外来宗教与中国文化在底层引起摩擦越来越多,尤其表现为西方宗教教义、组织结构与中国宗族精神以及组织结构之间尖锐矛盾。正是这种深层次矛盾,导致民间不断掀起反对教会势力所谓教案。1870年,天津百姓烧毁望海楼教堂,先后打死外国人20人。
“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时任直隶总督曾国藩正在家中生重病,曾国藩感觉自己难逃大限,他让时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帮他运来建昌花板木材,准备后事之用。按常规,曾国藩完全可以以生病为由推掉这份“烫手山芋”。皇帝知道曾国藩正在生重病,也不好直接让曾国藩去,只是在谕旨中询问曾国藩:最近身体怎样,这个事件你能处理吗?曾国藩接旨之后回答是:“身为直隶总督,天津发生闹事,能不管吗?”他还引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悲壮诗句自勉,决心向林则徐学习。曾国藩接受任务之后,专门写封两千多字遗书,告诉长子曾纪泽在他死后如何处理丧事和遗物等。在生奉行“忠诚笃信”曾国藩看来,国与国之间交往和人与人之间交往样,应该以诚为本,以信立言,虽然大清是弱国,但也是大国,不应失去固有君子风范。
曾国藩在经过周密调查之后,把事情原委弄清楚,所谓洋人教士杀婴儿等事完全是子虚乌有。在谈判之中,曾国藩首先自认错误,当即决定把天津道、天津府、天津县*员全部撤换。谁知洋人得寸进尺,他们进步提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