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材料也都属于商代中后期,从这些极为有限材料推断,商代很可能是较小“核心王朝”加众多“臣服方国(部族)”模式,周边方国部族被商王朝武力震慑,向商朝臣服纳贡,但又不时发生叛乱。周国早期也是这种臣服于商外围方国。
但周人在灭商之后,进行大规模“封邦建国”,在新征服地区广泛安插自己分封诸侯国,它们和原有、现在臣服于周王朝原住民方国并立,并且在上层实行通婚,列国国君、贵族由此形成个具有普遍认同感统治阶层。这个统治阶层是封建世袭、跨国家,以周朝王室为核心,对外围方国上层持开放立场,外缘边界比较模糊,只要认同周王朝权威,就可以被接纳。
和商王朝比较,周人优胜之处就在于他们比较开放,特别是用上层通婚方式超越方国、部族地缘阻隔,建立和维系起个有相似文化认同中原统治阶层,这算是古典华夏政治文化起源。中国历史从此告别商代较为蒙昧和封闭。
当然,周人政治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用上层阶级认同感去克服地域差异,占人口绝大多数下层人被完全无视,他们被认为完全不需要文化,也不需要改变命运,只要世世代代为上层贵族“劳力”就足够。这是典型身份世袭制度,几乎没有社会流动。
也许这是幅员较广初民社会个必经阶段,但这种静态社会模型也会逐渐走到尽头。可能是伴随着人口自然增长,所谓“生产力发展”,农业剩余产品增多和技术分工变得复杂,也许首先是统治阶层人口增长远远超出总人口增长率,有些得不到世袭特权和晋升机会贵族“支庶子弟”,开始憧憬流动性更强游戏规则;同时,人口增长、农业开发使以前僻处草莱各方国都膨胀起来,各国统治者开始意识到争夺人口、国土重要性,国际间上层阶级认同感就要转换成地域国家意识,君主开始削夺贵族世袭权力,建立官僚制,将国家统治延伸到普通农民,实现编户齐民管理方式,以此富国强兵,在对外战争中取胜。春秋战国之交,就是这个历史转折阶段,它成果就是战国前期列国“变法”。
在孔子生活春秋晚期,周王(天子)已经没有指麾列国权力,而是退缩成代表中原列国文化向心力政治符号。列国政治主角是贵族卿大夫,“卿”原意是王朝或诸侯国里执掌最高权力少数大臣,往往是个位数,原则上并不世袭,天子或者国君可以从众多大夫里面选择最为贤明担任“卿”。“大夫”从没有严格定义,如果们尝试从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