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兹拉·庞德圈子里走出位普通美国读者也能欣赏得实验作家。斯泰因那本《美国人成长》(TheMakingofAmericans),菲茨杰拉德抱怨它近乎“完全让人看不懂”[74]。(柏金斯赞同他看法:斯泰因风格精彩、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他怀疑“没有或者少有文学雅兴读者,可能不会对她文风有耐心”[75]。)海明威就完全不同。
虽然海明威多年来都在读菲茨杰拉德书和文章——他那代人无不如此——但其实他从来没有见过他新守护神。而且对于菲茨杰拉德作品,他似乎也没有什溢美之词好说。
“欧内斯特似乎对菲茨杰拉德早期作品不置可否,”海明威在《多伦多星报》同事莫里·卡拉汉回忆,“也不是他不愿意表达观点……他明确地讲过,菲茨杰拉德没有什令他激动之处。”[76]
看来海明威是少数派。自从5年前菲茨杰拉德凭借自己首秀之作在文坛炮打响,他越发多产,赞誉越来越多,名声也愈加响亮。他出版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部长篇《美与孽》(TheBeautifulandDamned)还被拍成电影。《人间天堂》也有被改编成电影打算。单是在1920年和1921年,就有三部电影是由他短篇小说改编。[77]
“任何在巴黎人,做梦都想不到个作家能赚那多钱。”旅居诗人阿奇博尔德·迈克利什曾说。[78]
就好像这样成功还不够振奋人心,菲茨杰拉德还获得最令人垂涎“文学大奖”:家媒体在介绍他时说,早在1921年,他就成“年青代公认发言人”[79]。新作家能有如此感召力,也少不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定调之功,在营销时把菲茨杰拉德吹捧为“初升代小说家”。在书里,他是位忠实观察者:战后社会氛围和同代人心态,已经和他们父辈全然不同。
菲茨杰拉德后来承认:“制高点在两代人交界线上,就栖居于这里——大约是有意这做。”[80]
在《人间天堂》中他写到,自己这代人长大“才发现所有神明都死,到处都在打仗,切关于人信念都动摇”。不过他也紧随战后浮华风潮:媒体认为他和妻子泽尔达手造就“飞女郎”文化。他们让自己活成榜样,他们香槟飞溅世界是媒体争相报道对象。用约翰·多斯·帕索斯话说:“他们是名流,出现在报纸周末特刊上那种名流……而且也乐此不疲。”[81]
无论怎看待菲茨杰拉德作品,海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