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均来听法,其中最突出是中国皇帝,只见他昂首阔步,不可世,头戴冕旒,身着襟袍,前扶后拥群臣小心翼翼地从旁伺候。
为什《维摩诘经变》需要突出皇帝作为至高统治者形象呢?这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需要解决皇权与佛教矛盾有关。佛教有明确规定—“沙门不敬王者”,也就是说和尚只敬拜佛,而不敬国王。然而最高统治者怎能够允许佛高于他自身呢?这个矛盾倘若不解决,佛教就无法传入,因为佛教根本不可能得到政治支持。《维摩诘经变》中对中国皇帝突出描绘,生动地折射出佛教思想灵活变通。佛教在宣扬过程中采取个极为巧妙办法,那就是把皇帝视为佛转世,这样来,沙门给皇帝跪拜,就等于是给佛跪拜,既不违背佛法,也不违背世间法。北魏和尚法果曾说,圣上“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并且进步说,王就是佛。
南北朝时期,慧远曾写过篇《沙门不敬王者论》。文章标题好像是佛教对王权拒斥,其实不然。文中承认佛是最高权威,但也表明沙门不敬王就是破坏礼,佛教应当为王权服务。因为二者目都是为泽流天下,大庇生民。东晋高僧道安曾说,“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唐代高僧玄奘也直跟唐太宗保持着良好关系。
在莫高窟壁画中,还有许多表现忠孝内容故事,“目犍连救母”就是常常出现题材。这个故事贯穿主题就是“孝道”。这些壁画呈现出佛教在传入时候,它所要努力解决第二重非常尖锐矛盾—佛教和儒家之间矛盾。佛教主张“沙门不敬父母”,认为家庭和世俗社会是痛苦与烦恼根源,只有脱离社会和家庭,方能得到解脱。而中国传统儒家则主张孝。个人如果背离父母,不顾家庭,剃度出家是不孝表现。所以,要想解决佛教出离和儒家孝悌观念之间矛盾,只有把儒家忠孝思想纳入佛教范畴。
中国不仅善于吸收改造异域传入佛教艺术为所用,而且还发展创造中国特色佛教艺术,创造中国自己经变画和佛教史迹故事画。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在中国发展,也充分利用文学和艺术手段来传播其教义。
临摹需要达到无之境
临摹是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中个极为重要工作,壁画和彩塑临摹品方面自身拥有文物价值,另方面临摹本身就是种保护和传承。
常书鸿先生就非常注重临摹。敦煌文物研究所建立之初,研究工作首先从壁画和彩塑临摹开始。20世纪50年代,在段文杰先生组织和领导下,研究所画家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