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能量,因此主要集中于工厂里。10年后1779年,塞缪尔·克朗普顿(SamuelCrompton)发明“骡机”是这些发明集大成者,它在水力纺纱机基础上吸收珍妮纺纱机优点,并因此得名。“骡机”是个长机器,有两个平行托架:边是缠有粗纱(些轻微扭曲棉纤维)粗纱桶,另边是接收纱线纱锭列。纺车上外托架被拉出五英尺,可以同时抽出多种长度粗纱。粗纱筒数量多少取决于“骡机”上安装纱锭数量:虽然在18世纪90年代安装200支纱锭是常态,但在接下来个世纪中,这个数字将上升到1300以上。这些抽出来粗纱随后被捻成纱线,并在托架回收时缠绕在纱锭上。与连续不间断工作水力纺纱机不同,“骡机”以五英尺长度来纺纱,但是却更结实更细。起初“骡机”由水力(直到19世纪20年代仍然是主要动力来源)驱动,后来主要由蒸汽机(詹姆斯·瓦特[JamesWatt]于1769年获得专利)来驱动。13
当纺纱方面不再落后,生产压力转到织布上。这首先带来家庭织布巨大扩张。凭借新机器和充足纱线供应,这个时代成为兰开夏郡和柴郡农村纺织者黄金时代。此时,随着英国纺纱厂产量迅速增加,成千上万乡下农民在织机上无休止地工作。1785年,埃德蒙德·卡特赖特(EdmundCartwright)为他动力织布机注册专利,织布方面生产力第次得到些许提高,但是动力织布机本身技术问题依然很大。14
英国越来越多制造商敏锐地意识到,尽管这种织布机还存在着些问题,这些新机器能够使他们越来越多地主宰全球棉花复合体上他们原先无法掌控个节点:制造业。在18世纪印度,纺纱工要耗费5万小时来纺100磅原棉;1790年,凭借有100支纱锭“骡机”,英国纺纱工仅需要1000小时就能纺出相同数量纱线。到1795年,凭借着水力纺纱机,英国纺纱工仅需要300小时就能完成。1825年后,利用罗伯特自动“骡机”,时间缩短为135小时。仅仅在30年中,生产力提高370倍。英国劳动力成本此时已经远低于印度。15
相应地,英国棉纱价格也下降,很快就低于印度生产纱线。1830年,英国棉商爱德华·贝恩斯记录在英格兰磅40号棉纱(这个数字对应着棉纱质量,数字越大,棉纱越精细)价格是1先令又2.5便士;而在印度相同质量和数量棉纱价格是3先令又7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