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法,好处是给城外宣抚司以足够灵活性,但坏处是由于指挥权不集中,在战争中容易出现混乱。事实上,李纲
主战派得势
就在宋钦宗拼命搜刮金银,试图满足金人要求时,各地勤王兵马陆续赶来。
正月十五之后,就已经有小股兵马来到汴京,每天到达万人以上。作为汴京城防主官李纲每天都要派遣统制官召集队伍,划分营地,拨给粮草兵器。方面文官敛财敛得精疲力竭,另方面武将也忙忙碌碌地应付援军问题。
正月十六[1]来支规模大些部队,统制官马忠从京西招募士兵赶到。他们在西城墙最南侧顺天门(新郑门)外[2]遇到支金军,将他们杀败。与此同时,北宋将军范琼也从京东方向过来,驻扎在距离金军大营不远地方。
在援军到来之前,金军四处掳掠,肆无忌惮。自从吃马忠败仗,才开始收敛些,不敢单独行动。
正月二十[3],最重要援军到。这日到几位经历过战阵将军: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以及武安军承宣使姚平仲。他们率领着西北地区泾原路、秦凤路军队赶到。除此之外,陆续到来还有鄜延路张俊、韩时中,环庆路汪洋、马迁,以及折彦质、折可求等。熙河路姚古、秦凤路种师中也在赶来。
援军兵马号称达到二十万。[4]这时军事形势也就起变化。金军主要驻扎在城西北方向牟驼冈,而勤王军马大都也驻扎在城外,各个方位都有,最近就在金军营寨不远处。
大批兵马到来后,宋军首先面对是指挥问题。之前防御指挥权交给城内李纲,既然大部分军马在城外驻扎,那到底如何统御这些人马,谁来负总责?
李纲意思是,应该由原来指挥机构,即他指挥行营使来统管理,种师道是将军中经验最丰富也最能打仗,就让他当行营副使,掌管城外兵马。这样,旦战争发生,决策和信息传递顺序是:从皇帝到李纲,从李纲到种师道,从种师道再到城外其余将领。
但由于李纲升迁太快,宰执们大都不服他,于是皇帝与众位大臣商量过后,决定另立个宣抚司,叫京畿河北河东路宣抚司,所有城外兵马都交给这个宣抚司领导。由种师道担任宣抚使,姚平仲充任副手(都统制)。不仅新来勤王军队由这个宣抚司领导,就连李纲在城外部队也划归宣抚司统领。李纲曾经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其中前军和后军驻扎在城外东面,这两军归属宣抚司节制之后,李纲行营司所能指挥就只有左中右三军而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