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金军兵马并不算多,只要组织得当,是可以利用上述策略将他们击败。
但这样策略只存在于人们理想之中,现实却是,由于金军来得太快,朝廷仓促准备
孤城守将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八,宋钦宗在吴敏推荐下见到李纲。在奏对中,李纲总结金军出兵五大欲求,认为他们军事行动要达到目是:第,称尊号,获得北宋尊重;第二,索还逃亡者,加强人口;第三,要求增加岁币,获得更多收入;第四,要求犒师,即次性物资赔偿;第五,割地。
他认为第、第二项,对于北宋并没有什实质性影响,应该满足对方;第四项次性赔偿,对北宋来说只是次性支出,也可以尽量满足对方。
但第三项,由于宋徽宗许诺岁币已经很高,加上是持续性支出,每年都要交,所以不能轻易许诺再增加岁币。至于第五项,更是万万不可,这不仅是土地丢失问题,而是意味着北宋将失去屏障,未来守不住。
李纲建议皇帝在这个指导原则下与金军展开较量,同时不要懈怠军事上准备。[1]
第二天,宋钦宗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这是李纲第次跻身于北宋重要官僚行列,但仍然不算是最高宰执级*员,没有资格参加国务会议。宋代官阶最高几位*员称宰相,还有几个副宰相称为执政,共同组成最高*员群体。
正月初四,金军正在渡河消息传到京城,宋徽宗已经离开,宰执级*员都在劝说宋钦宗赶快逃走。他们大都认为[2],宋钦宗离京之后第选择应该在襄阳带。
为什是襄阳?这就要从中国地理结构谈起。在中国,秦岭—淮河将国家分成南北两部分,沟通这南北两部分道路主要有三条,分别是从陕西入四川西路(也叫蜀道),从淮河到长江流域东道(宋徽宗逃亡时所走道路,运河也修建在这条路上),以及从河南中部经过南阳、襄阳到达湖北、湖南中路。中路位于三条路中间,而襄阳又在中路中间,所以被认为是中华地理中心,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宋钦宗逃到这里,比起宋徽宗逃到江南要好看些,同时也可以说是为反攻做准备。[3]
除襄阳,也有人建议西去长安组织反攻[4],也就是选择西路。
如果能进行有序组织,皇帝撤离首都也不算是错误选择。在全局性战争中,首先要保证是皇帝安全,因为皇帝就是指挥系统最高首脑。其次,等皇帝撤离,还要对整个首都平民进行有组织疏散。平民撤离完毕,军队再入驻,展开顽强防守,守住都城,并在合适时机进行反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