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其处地指出,虽然马图林缺点不可忽视,他仍是最后位,同时也是最为杰出哥特文学作家。这部作品出现于哥特文学晚期,因此《游荡者梅尔摩斯》未能掀起如《乌朵菲奥》或《僧侣》般狂热,但它依然深受读者欢迎。如同之前哥特作品般,这部作品也被改编为戏剧,搬上舞台。
V哥特文学余波
此时,其他作家也并未怠慢。于是,纵使当时英国与德国流行文学好似堆积如山垃圾,许多令人印象深刻怪奇作品依然从中脱颖而出——如马奎斯·冯·格罗斯《神秘怪谈》(HorridMysteries,1796),罗切夫人《修道院子民》(ChildrenoftheAbbey,1796),达克尔女士《佐夫洛亚或荒原》(Zofloya;or,TheMoor,1806),与诗人雪莱幼稚之情横溢《扎斯特罗齐》(Zastrozzi,1810)与《圣埃尔文》(St.Irvyne,1811)(两者皆为对《佐夫洛亚》仿写)。18世纪初,瑰丽无比《千零夜》经加兰德之手译为法语引进欧洲,其中东方故事很快便成为引领主流文坛时尚。其中元素被严肃地用于寓言之中,也常常以消遣为由被谐谑文所用——它固有怪奇,加之那些只有东方人方可运用娴熟狡黠与幽默交相辉映,吸引整整代文人学者,更使得源于巴格达与大马士革名字毫无禁忌地在公众文学中传播,如同时髦意大利或西班牙式人名在日后显赫发迹般。既拥有古典文学优点,又因东方传说基奠而非沃波尔式哥特俗套,有别于同类,《哈里发瓦泰克历史》(HistoryoftheCaliphVathek)便是受其影响佳作之。这部作品由生活富裕安逸文学爱好者威廉·贝克福特所著,原稿为法语,不过其首版以英文翻译发表。贝克福特熟读东方传奇故事,巧妙地把握其中气氛精髓,而他精妙文笔更是强有力地反映撒拉森精神中高贵之华丽、狡黠之世故、直白之残忍、隐晦之背叛,与阴影般诡异之恐怖。贝克福特娴熟笔法出色地传达文中邪恶气息,即使荒诞与滑稽与之并存也丝毫没有削弱效果——文章通篇如诡谲幻影般华丽展开,而阿拉伯式拱顶之下大肆饕餮骷髅则发出阵阵狂笑。故事讲述哈里发哈龙孙子瓦泰克,希望获得无上权利、知识与欢愉——这些正是驱使传统哥特反派或拜伦式英雄(两者其实本质相同)动力——而饱受野心折磨。在位邪恶天才引诱下,瓦泰克开始在伊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