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里山路走个多小时,总算到达目地——马坊村。这就是宋坤出生地方,也是宋宝英创办小学地方。
夏英杰不由自主地对这个地方产生种亲近感。
马坊村坐落在面较为平坦山坡上,四周又被群山峻岭围绕,村里分散地居住着百多户人家,农家宅院屋顶多是茅草,土墙下面露着石基。农田分布十分散乱,形状各异。这里没有电灯电线,使听惯机械噪音城里人会感到种质朴宁静。
走近小学校,渐渐可以听到孩子们读书声。学校建在村头,五排石瓦房被四面土墙围起,校门是木制,门旁挂着块木板,上写“马坊村小学”。
这小学校,这简陋设施,生活在都市里人们是无法想象。夏英杰踏上校园土地就感到种沉重震撼,股敬意油然升直。尽管这些建筑似乎不足以用“建筑”词来形容,但它出自个普通女性肩头,出现在这个贫穷到被人遗忘山村里,它所包含爱心、勇气和牺牲精神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用“伟大”词也决不过分。
她那样对山里孩子渴望上学体会得那样深刻。”
夏英杰又问:“如果当时坤没往家里寄那笔钱,大姐还会离开县城吗?”
“想不会,至少她没这个能力。”
夏英杰点点头,说:“想,这正是坤保持沉默原因,他考虑最多还是大姐,是这个家。他说过,大姐事情不是几万元钱就可以解决,这里指可能更多是大姐和姐夫晚年生活。”
他们边吃饭边聊,饭后,更英杰喝会儿茶水,便由姐夫和小芳陪着去县委招待所登记住宿。
夏英杰根据牌子所示走进校长办公室,确切地说只是单人宿舍多张办公桌。屋里没有人,只有桌上教
夏英杰在这个县城最高规格旅馆度过夜。
第二天早,果然有辆农用机动三轮车停在招待所门口路边,姐夫和司机在楼下等候,司机是个四十多岁朴实壮汉。夏英杰穿着大衣坐进车里,姐夫又递给她顶大棉帽子,然后三轮车拉着她便向山里进发。
车箱是露天,呼啸而来寒风钻透棉衣冻得人无处躲藏。
从县城到山下路比较平坦,上山后便全不样,车箱像个大簸箕,在崎岖不平山路上剧烈地颠簸,直颠得夏英杰东倒西歪,下跌上跳,五脏六腑都在翻腾,那滋味真让人辈都忘不掉。而更可怕是山路险峻,往往边是峭壁,另边是山谷,既有大山压顶之惊,又有落千丈之险,时时让人冒冷汗。
这种时刻,多美山色也无心暇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