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结论其:也即“被捕变节”。某负责人说:“们说你是变节,你说没有失节,现在又不好向日本人调查……”
经过他数度申诉,九五八年“初稿结论”改为:“被捕失节。”
经他九五八年至九六五年N次申诉,结论略改为:“被捕后表现消沉”与“极不负责。”
[《明室》(三十六节:“证实”)/罗兰·巴特]
……自己不能证实自己,这是语言不幸(但也可能是语言乐趣)。语言实质可能就是这种无能为力,或者,用种肯定方式说:语言在性质上是虚幻。为试着使语言变得不那虚幻,必须有个巨大测量装置:求助于逻辑。或者,在没有逻辑情况下,求助于誓言。
照耀着张张年轻人光彩夺目面孔,于是歌唱起来,声震屋宇,直闹到东方既白,个个醉倒在细木地板波斯地毯上。等下午醒来,这幢折衷主义风格豪宅仍不见个人影,只有花园里小鸟在鸣叫。
他不会知道,他命运人生,将长期纠缠于“审判口供”最终数行问答中:
……
问:你今后干什?
答:回《先导》去。
在漫长申诉过程中,他已清晰地意识到—即使再如何申诉,也未必能有“实事求是”结果,只能接受并赓续下去。
九五五年—在母亲描述里是“大难临头,人见不到,待遇取消,必须搬家”之年。最为感叹是两个月后,通知她送冬衣,“地址也就是日伪时期关你爸爸南市车站路监狱,后又转他到建国中路公安局……”
[父亲《申诉报告》/九六〇年四月]
……附带笔,1957年市委负责烈属工作部分人员,向解程和生(真名郑文道,已牺牲)被捕情况,据说
问:今后愿为南京z.府做和平文化工作?
答:愿做和平文化工作。
九五五年,他因涉“潘汉年案”被隔离审查。直至该年九月始审被捕变节,审理者打开他当年全部供词,抽取最后这几句问答,当即认定他“叛变”。
[父亲《申诉报告》/九六二年第N次]
第次写检查,反映抵触情绪,下日,负责审查俞平原同志见,劈头大骂是“叛徒”。他对说:“不老老实实承认,就逮捕!”搞过运动,估计在那种情况下确有可能,不敢理直气壮地再与他顶(已经顶过次),被逼写第二次检查,也孤立地就句供词承认背叛党。其实就这份检查中,如果细心研究,面强调被捕后绝无叛变行为,另面却突然承认错误,这是矛盾,但是俞平原同志并无觉察,不几天,就把逮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