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要任用知识分子,选拔贤人去治理国家,韩非子认为,这也是大错特错。因为这些聪明人头脑太活跃,不容易统指挥。“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故举士而求贤智,为政而求适民,皆乱之端,未可与为治也。”知识这个东西虽然有用,但是副作用太大,因此只好割爱。“故遣贤去知,治之数也。”把贤能和有知识人赶走,这是治理必需。
那,用什人治民呢?
为弱民,《商君书·去强》提出要“以*民治”:
国以善民治*民者,必乱,至削;国以*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用有良心人去治理*恶之
级是社会稳定器,因为他们有不大不小“恒产”,所以心态很平稳。个人如果没有自己财产基础,那他就会“光脚不怕穿鞋”,就会走上歪门邪道。
商鞅却说,治国之要诀是“弱民”和“胜民”。也就是压制、打击民众,削弱民众力量。为什呢?商鞅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意为只有民弱国才能强,只有让民众既愚昧又贫穷,这个国家才能强大。
这是基于什逻辑呢?商鞅在《算地》中说:
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于身。故天下宅,而圜身资。民资重于身,而偏托势于外。挟重资,归偏家,尧舜之所难也;故汤、武禁之,则功立而名成。
有手艺人靠手艺致富,做生意人靠经商发财,这样他们都有所依靠,不把官府当回事,国家就不好管理,只有先让他们穷下来,贱下来,弱下来,他们才会尊重权力,把*员当回事,“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商鞅在《赏刑》篇中还说:
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被(破),锐者挫。……然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已矣。
要消灭民众中那些知识面广、聪明、有信义讲廉耻、有礼乐修养、喜欢结党、追求名誉人,这样人,不能让他们获得富贵。
因此,儒家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法家却认为知礼义是没有必要。商鞅认为中产阶级对更高精神理想追求是可怕,因为这样他们就不会畏惧权力。
所以治国首先要让百姓穷下来,失去生存基础,让他们乖乖地听从权力指挥,遵循国家政策导向。所以“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商君书·去强》。治国人如果能随便让穷人富起来,富人穷下来,那证明这个国家有力量,有力量国家才能称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