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康熙舆图、乾隆舆图,“熟视审计”。打仗打这久,连地图都没看过,你皇帝天在忙什?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自去岁求言以来,岂无二嘉谟至计?究其归宿,大抵皆以‘毋庸议’三字之。”你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不少意见,其中怎也会有几条有见解吧?结果却都是批“毋庸议”三字而已,没有项落实。“间有特被奖许者,手诏以褒倭仁,未几而疏之万里之外;优旨以答苏廷魁,未几而斥为乱道之流。”偶尔有几个被肯定,也没有好结果。刚刚亲书手谕表彰倭仁,不久就驱之于万里之外。刚刚发布肯定苏廷魁圣旨,不久又批评他是离经叛道。“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看来您所谓求言,并无诚意,只不过是想获得肯于纳谏之虚名而已。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开始说听取大家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岂容臣下更参末议”。这口气容易滋长骄矜之气,尤不可以不防。“古今人情不甚相远,大率戆直者少,缄默者多,皇上再三诱之使言,尚且顾忌濡忍,不敢轻发苟见;皇上言拒之,谁复肯干犯天威?”自古以来,忠直之臣少,沉默自保者多。皇帝再三提倡,才有人敢说几句真话。皇上要是拒谏饰非,那就没人敢再给你提意见。“专取种献媚软熟之人……旦有事,则满庭皆疲苶沓泄,相与袖手,筹莫展而后已。”(33)如果还像老皇帝那样,只用听话顺从人,旦天下有大事,也没有人敢出来负责。
曾国藩最后警告说:“此三者,辨之于早,只在畿微之间;若待其弊既成而后挽之,则难为力矣。”
就是说,希望您从现在开始,就注意这三条缺点,努力改正。否则,让它们发展下去,想改就难,那时候,国事也就更不可收拾。
曾国藩希望自己这道奏折,能起到当头棒喝作用,使皇帝幡然猛醒,改弦易辙。他也希望通过自己行动,在朝廷中引发直言风潮:“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趋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大臣)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余意也。”(34)这个想法显然是相当天真。
明代大臣以冒着生命危险批评皇帝为荣,对皇帝嬉怒笑骂者本多,但清代体制威严,君臣之分,凛若天渊,大臣们给皇帝文字,字斟句酌,务为恭顺,极少谏诤之语。自从乾隆初年孙嘉淦《三习弊疏》之后,大清王朝百多年间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直接坦率地批评皇帝奏折。
而咸丰皇帝不同于般皇帝。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