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二苏和曾巩他并不担心,唐宋八大家文章过不阁,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他想保是四郎、林希和吕惠卿。
他采取是迂回战术,先将二苏及曾巩卷子压在最后。把几份‘文章草草’试卷放在最上面,再把四郎卷子放在中间,下面再放几分‘草草’试卷。这样六位考官先份份淘汰前面试卷,待看到四郎比较工整文章后,觉着写还算不错,因为已经淘汰很多,加之后面好像也不堪入目,四郎被取中几率自然大增。
林希和吕惠卿也如法炮制,因为优秀卷子,如二苏和曾巩都被压在最后,所以被陈恪凸显出来三人,都不出意外‘过阁’。待看到最后几份卷子时,考官们纵使感叹这几位水平之高,却也不会再改变原先结果。
因为这是六人联合阅卷,谁要推翻先前结果,就等于否定其他五人眼光,这种得罪人事儿
枢密副使吴奎所出论题为,《礼义信足以成德》,出自《论语·子路篇》包咸注;
龙图阁直学士杨畋所出论题为《形势不如德》,出自《史记·吴起列传》;
权御史中丞王畴,所出论题为《礼以养人为本》,出自《汉书·礼乐志》;
知制诰王安石所出论题为,《刘愷丁鸿孰贤》,出自《后汉书·丁鸿传》及《后汉书·刘愷传》。
六题中,三经三史,三正文三注疏。且要求极严格,应试者必须指出论题出处,并全部引用论题上下文,这样才能称为‘通’。不知论题出处者不得为‘通’;知道出处而不全引上下文者,也不得为‘通’,只能为‘粗’。应试者所作六论,须皆在三千字以上,所以最少万八千字,且要于天夜内完成。
五十名应试者,虽然最后都能完成,但其中多有求快而草草者。
收集起卷来,书吏糊名誊录,然后转到陈恪手中……因为就他位初考官,所有卷子都要过他手,选出六论四通以上者,呈给六位考官而已。然后由六位考官来评定等级,将四通以上者分为五等,第四等又分上下,按惯例、二等不设,第三等为优,第四等上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御试。
按说陈恪没什权力,因为‘通’、‘粗’、和‘不通’都是明摆着,他要是弄错,被御史弹劾还是轻,辛辛苦苦竖立起来大儒形象,也将毁于旦,是以容不得半分闪失。
但这不意味着他无法影响录取。事实上,陈恪采取种巧妙战术,最终使他想保人都顺利过关。
陈恪想保,自然是他嘉佑学社同年,他也很熟悉这些人文章,因此虽然没通关节,但他还是能认出,几位同年卷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