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陈恪这套学说,因为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问世便显得精致完整,令人信服。
加之他已经树立起经学大师形象,所以他仅在经筵上讲章《中庸》,便引起强烈反响。
去年他考证《尚书》乃伪经,士大夫们还只把他当成是学问渊博、明辨深思才华之士。今年听他讲《中庸》,才知道原来大宋朝继道学、新学之后,又诞生门学说。又诞生名大儒!
修齐治平也!
真理和规律是可以认知。修道,就是认识真理和规律过程。而修道方法,便是‘格物’。
对于‘格物’,陈恪与朱熹说法基本相同。他说‘知在,理在物’,连接物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他们同样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同样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包括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
‘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认为上至宇宙天地,下至微小草木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理穷得愈多,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过程。
而且这门学说经问世,就如此完整,如此可行可信,远超其它仍在摸索附会中学说。
只是陈恪实在太年轻,让士大夫们实在无法接受,几代人苦苦寻索而不得真谛,竟被这个三十岁不到小子,给道破。
于是疑问铺天盖地而来,许多根本就是为反对而反对,结果后半程经筵,成陈恪为捍卫自己学说,舌战群儒场景。
但是如论如何,谁都承认,在嘉佑五年秋经筵中,诞生门充满生机儒家
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物、理会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以求道理。
所谓‘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体认。
以上方法论,基本上都是朱子观点,陈恪几乎原封不动照搬。但在不同世界下,此方法论便与程朱理学有分际,变成‘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运用理性思维,从现象中升华出理论,以实践检验理论。经过这样过程便可得理。’
当你通晓万物之理后,便可从诸多理中,升华出道。
当你认识道,则万事万物在你眼里都没有秘密,你便成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