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冗官更不消说,大宋朝早就被文官集团绑架。科举几年届,才几百人中进士,并不会造成冗官。真
“为什会出现这种情况,皆因朝冗兵冗官之费,十倍于唐朝不止。”陈恪沉声道:“这虽然早就是朝野共识,但外有强敌环伺,内有祖宗国策,谁敢朝冗兵冗官下手?”
赵宗绩默默点头,这几年下来,他也不再是那个总以为世上无难事愣头青。知道许多难题,就像太行与王屋,明明摆在你眼前,你却无法去解决。就好比这节流之事,削减冗兵会导致军队减少,若想应对两面强敌,就必须采取精兵政策,这必然会提高军队与军官实力与地位,对以文御武、文尊武卑‘国策’造成冲击。
这‘国策’之所以要打上引号,是因为其并非太祖所制定。按照赵大设想,大宋朝应该是文武制衡状态。事实上太祖朝也是文武之间平衡最好时期,那时候大宋国力蒸蒸日上,军队既保持着战斗力,又没有任何不臣之心。
转折点出现在赵二弑君篡位之后。
赵二之所以弑君之后、篡位成功,与他获得大批文官支持有很大关系。然而他直没有机会插手军队,所以对军队影响力着实有限。那个时代人,大都是五代出生,还没有忘记‘天子之位,有力者居之’,换言之,谁掌握军队,谁就是皇帝思想,依然大有市场。
赵光义深知,没有军队绝对效忠,皇位是坐不稳。他面给军队高层大换血,将大批忠于自己、却既无才干、又贪鄙懦弱之辈强行上位。面倾举国之力北伐。
如果北伐胜利,赵光义将在军队树立绝对威望,不用再担心军队忠诚。然而战争从不是厢情愿,其胜负必须建立在实力基础上,还要受天时地利人和制约,结果赵二两度北伐,皆败涂地,连他自己也屁股中箭,从此饱受病痛折磨。
比身体伤痛更甚,是心灵上折磨,赵光义总担心,那些将军士兵已对他生出轻慢之心、不臣之念,随时都可能发动政变。无法从战场上获得军队忠诚,是赵光义最大悲哀,也是宋王朝最大不幸。
为巩固统治,赵光义开始不断给文官集团加码,同时不遗余力削弱军队势力,此消彼长持续三代之后,终于出现现在这种文尊武卑极端现象。谁要敢提高军队地位,必然要遭到文官集团反对,连皇帝也会心生疑虑……
但不提高军人地位,就无法提高军队战斗力,也就无法施行精兵政策,裁军更无从说起……半年前清查军队,查出来缺额,大部分不是被取消,而是又补上。削减几百万贯军费,对节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