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保证雍王无法继承大统?
谁能肯定赵颢登基后不会为今日之事而报复?
赵家皇帝,除太祖和仁宗之外,倒是小肚鸡肠占多数。太宗皇帝是其中典范,兄长就不说,嫂子、侄儿、弟弟,都是死得不明不白;真宗对寇准处理也是条明证;至于英宗,他上台后便将传言中反对他即位蔡襄远远地发遣到福建,仁宗皇帝尸骨未寒就闹起濮议之争,同样是他赵曙心性最好证明。
与天子日日接触重臣之中,没人会对赵家皇帝品性寄托太大希望。
让看不顺眼臣子家门败落从来不是难事,甚至简单到并不需要明面上报复,只要让其家族后人无法进入官场,那个家族自然而然地就会破落下去。要知道太宗、真宗时名相王旦,其子是熙宁六年去世,以工部尚书致仕王素,他家传到重孙辈后,就已经败落得要靠天子恩典才挣得份俸禄。
赵颢自然是得意。
原本都已经绝望心思,却在最后刻峰回路转,要说这不是上天对自己垂青,赵颢是怎也不会相信。
眼下赵颢自问已经把准几名重臣心思,全然不为自己突兀而担心。
也怪躺在床榻上有出气没进气兄长,有气节,有胆略臣子不是请出朝堂,就是担任闲职,选择宰辅几乎都是谨小慎微性格,哪里可能会拿举族安危冒风险,只为逞时之快。
当年以包拯之清介,在他上书请求立嗣而遭到仁宗质问后,也得自陈年迈无子,没有私心,才让仁宗皇帝释疑。
轻而易举,举手之劳。动动嘴皮子就够。
为个已经让权力从手中掉落天子,而付出家门毁灭代价,年轻人或许还有着这样棱角和热血,但早就在朝堂上打磨得光滑圆润金紫重臣,如何会这般意气用事?
事关举族安危,谁敢不多加思量?
其实这也是个试探,赵颢倒想看看两府宰执中最后有哪位或是哪几位会忍不住站出来驳斥自己。此外,他更关心目下在寝宫中干人中,到底有几人对自己有着提防之心。
赵颢注视着每个人神色或是动作变化。但也有人在确认赵顼病情后,便反过来关注着他这位离御座越来越近雍王殿下。
殿中明眼人甚多,赵颢用来试探小伎俩,除门心思放在皇帝身上、无暇他顾几人外,不论是站立在数万官僚最顶端宰辅,还是在深宫这个污水缸里挣扎出头内侍、女官,大多都能看出个大概来。
赵颢直接针对就是两府宰执,他们感触是最深。但就跟王珪这位宰相样,其他执政也都基于同样理由,而对赵颢挑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