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写《几策》、《权书》、《衡论》,苏轼则是写《进策》《进论》五十篇献与当时仁宗皇帝,苏辙当时还差点,但他也有十几篇论史文章。
三苏父子文章出,在京中又得欧阳修、梅圣谕等文坛宗主引荐,时声名大噪。
韩冈今天将三苏文章稍稍浏览遍之后,才知道为什王安石要说他们是战国纵横家流,确全都是纵横捭阖议论文。
“官人觉得三苏之作如何?”王旖很感兴趣地问道。
韩冈皱眉想想:“三苏作品主要是论,对史事评论,以古讽今。不像司马君实那般,近似于单纯史官,而是秉承春秋之法,以史论明儒门大义,世间有称之为蜀学者,不为过当。如今各家学派多论心性义理,以解经释义为上,蜀学偏近于史,算是个异类。”
韩冈两眼,问道:“二哥儿他们呢?!”
“罚他们三个去抄书,吃饭前得将三字经给抄遍下来。字还得端正,否则就喝水过夜。”韩冈抬眼看着又有些担心起来妻子,笑道,“饿上顿没关系,为夫当年在子厚先生门下,天顿都熬几个月,少吃顿算不什。而且他们三个还不定写不好,读书识字,可比为夫当年聪明。”
“官人倒是谦虚。”王旖说句,也暂时放下心来,“等正屋和退思堂都修好,将书房搬回去,就不会再被鞭炮给烧。”
“太皇太后情况怎样?”韩冈问道。
王旖摇摇头,“还是在殿外。”她声音低点,“看样子有些难。几个翰林医官出来后脸色都不好。”
王旖讶然:“笔削春秋……官人评价这高?”
“该怎说,似是而非,得其形而已。老苏倒也罢,但苏子瞻《进策》二十五篇、《
韩冈皱眉,想想道:“过两天如果太皇太后病情还不能好转话,天子当会让宰辅去大相国寺烧香祈福,到时候就看人选和人数……”
韩冈话说半截,王旖却明白,宰辅们去相国寺人数越多,地位越高,那就代表太皇太后病情就越重。如果是宰相王珪领着两府全班人马去相国寺,那基本上就可以等着天子大赦天下。
放下太皇太后病情,王旖看着桌上厚厚摞书册,又看看韩冈手上书卷,从字体上看,当是手抄本:“官人今天读什书?”
“正在看史论呢。”韩冈将手上手抄本扬扬,“苏家父子。如今空闲时候多,正好多看点书。”
韩冈前生只知道唐宋八大家,只以为苏家父子三人诗词歌赋写得好,但后来才知道,文名可不仅仅是诗词歌赋。苏家父子当年在京中出名,靠是史论和治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