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天傍晚,陈寅恪放下手中《万历十五年》。
陈寅恪属于顶级史学家,他可以非常清晰发现,《万历十五年》处处都在影射民国。这对普通读者来说极为困难,但对陈寅恪而言却极为轻松。
陈寅恪是什人?
后世历史网络小说,写三国必然提到“阉宦集团”和“士大夫集团”,写隋唐必然提到“关陇集团”,这些概念都是陈寅恪在民国时期提出。他非常善于分析总结历史政体派系,也对历朝文化和经济非常敏感,而《万历十五年》就把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给写活。
当陈寅恪第五次通读《万历十五年》时候,他不仅着眼于民国,更把目光放到从唐宋到明清历代中国。
在这本书结尾,作者写作意图,bao露无遗,他在总结中国落后原因,讨论中国未来发展方向。而四海升平“万历十五年”,则在影射此时民国,且此时民国比“万历十五年”更加不堪。
“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们大明帝国已经走到它发展尽头。”——这句话联系前文对明朝社会分析,再联系民国社会状况,无疑是在说:“中华民国已经走到它发展尽头。”
陈寅恪心绪难平,看完这本书后,他已经不去想抗战是否能胜利,而是苦苦思索中国社会未来出路。
摆下纸笔,端坐良久,陈寅恪开始写评论:《读周先生之万历十五年有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