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九八六年,他出道十二年,早已家财万贯,名利双收,在美国文坛上,却像个新兴,bao发户,只能孤芳自赏。代表主流“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NationalBookFoundation)从来不曾正眼看待过他,别说作品入围“全国图书奖”什,就连每年颁奖典礼,冠盖满京华,也从来不曾寄张请帖给他:你想来,就自己掏钱买餐券吧!斯人独憔悴斯蒂芬·金或许因此气不过,决心换跑道再出发。这年里,他公开宣布放弃恐怖小说创作,转向较无门户之见、始终很肯定他努力科幻、奇幻小说(这时他,早获得代表这两类小说创作最高荣誉“雨果奖”〔HugoAwards〕、“卢卡斯奖”〔LocusAwards〕跟“世界奇幻文学奖”〔WorldFantasyAwards〕)。
正直体面,甚至是高贵
此消息传出后,“金迷”片哗然,坚决反对,抵死不从。靠他吃饭那些影视中人更不用说。其情况恰恰合句谚语:“扮戏要散,看戏不肯散。”最后,斯蒂芬·金或者拗不过书迷热情、本性呼唤,以及,也很重要,白花花银子诱惑,写着写着,还是回到恐怖小说这条道路上来。九八七年,他写出《惨不忍睹》,后来搬上银幕,改名《战栗游戏》,那个被狂热女书迷所绑架、刀斧加身、硬逼他照着她之所爱写作畅销作家,相当程度上,当是反映彼时斯蒂芬·金内心感受吧。
被“绑架”斯蒂芬·金,如胡适口中“过河卒子”,退既无可退,只得拼命向前。向前方法,除更细腻、更讲究创作技巧,多些“人性心理”,少些“血腥,bao力”;多些“凡夫俗子”,少些“特异功能”之外,他也重拾短篇小说,在《纽约客》(TheNewYorker)上发表小说,证明自己才华。甚至,从“双日”(Douleday)到“维京”(Viking),再到“斯克莱布诺”(Scribner),路更换出版社轨迹,也说明他越来越“严肃”以对态度(九九六年,他以《黑衣男子》〔TheManintheBlackSuit〕摘下代表短篇小说最高荣誉“欧亨利奖”〔O.HenryAwards〕,算是这连串努力结果)。更重要是,不平则鸣,只要有机会,斯蒂芬·金总不惜口角干戈,也要跟人辩论到底:“大众小说”绝非“垃圾”代名词,受欢迎未必就不是好文学!
九九年,美国笔会通讯针对“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分野进行讨论,小说家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