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登基后个月。为此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亲率军士万人,南京附近卫所旗军以及匠户等十万人前往助建,另外又从河南、山东、山西、直隶等地区征调五万名民夫。
如此规模人力动员,加上陵园设计不算繁复,建造速度自然很快。同年八月,玄宫便告落成,洪熙皇帝正式入住。但其他配套建筑比如明楼,则暂时停止施工,因为无论如何得先把长陵完成,不然儿子陵寝比父亲先修完,于礼不合。
长陵最终全部完工,是在宣德二年。不过们现在去参观所见到大石牌坊、棱恩门等,都是嘉靖年间才增补起来。至于献陵正式完工,则要拖到正统八年三月,宣德皇帝已经去世很久。顺便提,宣德死后入葬景陵,比献陵还小。他临终前表示身为儿子,不敢比父亲陵寝规制大,更不要像长陵那劳民伤财。所以后人做过总结,明十三陵中,献陵是最简朴座,而景陵是最小座。
说到这几座明代帝王陵墓,还有个无法绕开残忍话题,那就是殉葬。
殉葬作为种古老、野蛮葬礼制度,盛行于商周,式微于春秋战国,并在秦汉之后基本绝迹。此后中原王朝不复见成习俗化、礼制化陪殉之仪。但到大明开国之后,这种古老殉葬习俗突然便死灰复燃。据毛奇龄《彤史拾遗记》记载,朱元璋去世时,共有四十六个妃子陪殉于孝陵,宫人也有十几名。《万历野获编)则说“凡妃殡四十人,俱身殉从葬。仅二人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殁者。”
无论是哪种记载,都说明朱元璋去世时,陪葬宫妃数量相当惊人。这些不幸殉葬女子有个专有名词,叫作“朝天女”,她们亲属则被称为“朝天女户”,颇得朝廷优恤。
比如在建文朝中,批殉葬妃子亲属被特批进入锦衣卫,成为百户或千户。靖难之后,这些人本该作为建文党被清洗,但朱棣特意下旨挽留,对这些朝天女户安排不同,调去孝陵卫。个叫程嗣军诗人这样写道:“掖廷供奉己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建文帝在南京陷落后神秘失踪,无从下葬,并无殉葬机会。而到朱棣去世之时,遗诏体遵照祖制,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宫妃殉葬。《太常续考》称陪殉长陵妃子共有十六名,但具体有哪些人已无可考。只有《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六里,记录下韩氏、崔氏两名朝鲜妃子名字,以及殉葬详细过程。这里姑录全文,至今读之仍是毛骨悚然:
及之崩,宫人殉葬者㚥十余缘。当述之恳授皆饷之于庭授饷辍授俱引升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