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古人把石块凿孔成凹行,用于称量粮食,“石”因此成为容量单位,音(dàn)。《说苑·辨物》载:“十斗为石”。古代容量单位有:勺、合(gě)、升、斗、石,为10进制。出自《淮南子·缪称训》“以升量石”,比喻以肤浅理解力难以推测深奥道理。出自明人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朝升暮合”则用以形容生活艰难。日常生活中,石与合因其过大或过小而较少被使用,人们常用是升和斗,故有升斗小民、日进斗金、不为五斗米折腰等说法。
这个“补欠夏税”年代太过久远,看起来和“人丁丝绢”全无关系。帅嘉谟凭着天才般直觉,觉得这两者之间定有什联系,于是拿起笔来,粗粗算下。
歙县补9700石夏麦,按照隆庆时官方换算标准,每石折银3钱,9700石粮食折算成银子,是2910两。而每年“人丁丝绢”补交生绢
水落石出!
就像所有学霸样,帅嘉谟看到眼前出现难题,不惊反喜,兴高采烈地继续深入挖掘。最终,他在《徽州府志》里找到条看似无关古早线索。
【注释】
《徽州府志》:现存明代《徽州府志》有两个版本,为彭泽、汪舜民等人编修弘治《徽州府志》12卷,为汪尚宁等人编修嘉靖《徽州府志》22卷。特别需要注意是,汪尚宁为歙县人,曾官至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退休归里,组织帮人员重修《徽州府志》,后来亦被卷入学霸帅嘉谟引起这场争论。
徽州这个地方,归附于洪武爷时间很早。朱元璋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之后,在徽州实施第件事,就是修改元税,称为“甲辰法制”。结果年底核查,行中书省发现数字有问题,于是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搞次“乙巳改科”,对很多科目税额重新做调整。
【注释】
乙巳改科:据《徽州府志·食货志》记载,吴元年(1364年),明太祖朱元璋重新修订徽州府赋税旧制,将六县“夏税生丝”折麦征收。第二年,即乙巳年,行中书省核查徽州府赋税时发现,该府吴元年田赋增减额存在问题,派人将府、县所属官吏羁押至省,在严密监督之下,重新更定徽州府田赋数额,岁史称“乙巳改科”,其中特别指出歙县亏欠原额夏麦9000余石。
图·2嘉靖《徽州府志》书影
在这次改制中,朝廷发现歙县夏麦数量有问题,与去年同比差9700石,于是对歙县3646顷轻租田,每亩各加征“夏税生丝”四钱,以弥补夏麦缺额。
【注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