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政治因素,光从军争角度,任弘确实比他更合适。
责任终究还是战胜私心与梦想,决定既下,剩下事就好办,赵充国匀下军中马匹,将两万匹马给任弘,让他补充损耗,以人两马赶赴燕然。又接收任弘军中病患伤卒,带其南下,却没同意辛庆忌请求随西安侯去燕然山请求。
这新阳侯辛庆忌还是太年轻,就是不懂政治典范。元霆西征,任弘是赵充国属下,赵充国大可不必顾忌,直接派金赏随其奔袭。可如今二人皆为将军,各率大军,互不统属,虎符只能指挥手里这点人,若是私相授予,那便是犯大忌,这是底线决不能碰。
赵充国只与任弘承诺:“待南下与居延取得联络,若右部果然降,便立刻派新阳侯等以轻骑北上支援道远。”
“赵将军真有大将之风也。”
任弘手下段会宗背后所负“尚书斩马剑”,赵充国营中也有把,这当然不是先帝所赐前朝剑,而是刘询召见时亲赠,还勉励赵充国,让老将军出征建功,时以此剑斩单于及匈奴名王首。
同样话,皇帝大概也对任弘说过遍,至于他更希望谁获取大功,赵充国心知肚明。
“天子希望老夫在离世前,能够压压道远。”
老将军不是不明白天子心思,但弯弯绕绕政治,是朝堂两府要考虑事,对将领来说,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才是本分。
就像六国时齐国大将匡章,在垂沙与楚军对峙六个月,搞得齐宣王不耐烦,派使者去催促,匡章却道:“对于来说,撤职,杀,甚至杀全家,这是大王能够做到;战机不成熟时候要求出战,战机成熟时候不要求出战,这是大王在这里不能够做到。”
任弘还能说什?有友军如此,夫复何求?人
没错啊,战场之上,敌境之中,在对方主力在哪都没搞清楚情况下,将领需要思考,只有如何取得胜利!胜负未定就想着争功让功,非智者所为。
作为将军,不能像李广那样不懂政治,否则会莫名其妙得罪人做错事,影响仕途。但也不能太懂,临敌之际还想着几千里外朝堂格局、战后位次、皇帝心思,这样会让你选择变得犹豫,而犹豫,就会败北!
“兵势,国之大事,当为后法。”这就是赵充国眼中“大局”。
任弘有次成功千里奔袭经验,在多次战争中证明指挥骑兵作战能力。
而赵充国,他中年时虽曾为敢死之士,但年纪渐长,打仗求稳是常态,屯田、练兵、结寨,三板斧下去,敌人也差不多。奔袭燕然山,即便麾下士卒乐意,他七十多岁身体也扛不住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