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之下,亦有新封列侯、关内侯任宣、张千秋、甘延寿、辛庆忌、赵汉儿、奚充国等大批人。
这数,果然有许多人是追随任弘立功受封,这也是霍光匆匆将任弘调回来原因,此子太能立功,再让他在西域待上两年,恐怕又要回馈朝中几个列侯,若如此,则任氏旧部党羽,要赶上他霍氏。
大将军如此坚持,赵充国也没有说下去,毕竟他本人是不惧战,当年东天山之战,虽然嘴里骂着李广利,但当汉军被围时,也是他站出来率部突围。
尚书台七人中,或谀从,或附和,或屈从,倒是介文官杜延年坚持到最后,肃然长拜:
“大将军,此乃危国之举,绝不可行!”
,连三次远征都以失败告终。
虽然大将军雄心勃勃欲动用二十万大军,举踏平单于庭,但赵充国并不认为人多就定能完胜。他记得,天汉三年余吾水战役,汉军做全国动员,动用支二十万人大军,但结果却是平局。
但霍光却不认为这是问题。
“孝武晚年四出塞而无胜,唯在择将帅之过也!”
曾在卫青、霍去病统帅下所向披靡汉军,在汉匈第二阶段战争里大失水准。在霍光看来,不是士卒不给力,而是因为统帅无能。
……
杜延年即便知道大将军这做原因,亦剧烈反对霍光将战争提前打算。
因为他身为御史大夫,又得以参加中朝集议,很清楚帝国经济运行状况。
“大将军,兵法云,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二十万兵,则加倍矣。”
加上劳役民夫,真正影响到人,何止上百万户?这几年灾害很多,有些地方大旱生蝗,南方江淮则遭洪水,加上齐地
几路大军多路进攻匈奴纵深战法,气势很大,这也是汉武帝贯大手笔。但问题在于,在当时通信条件,这样纵横千里几路大军很难精确协同,战争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敌将领。这对前敌将领素质要求很高,他们必须能独当面,能抓住战机,具备良好战场感觉。
比如赵充国提到余吾水之战,仍任命上次天山战役败将李广利实在让人奇怪,因杅将军公孙敖任命也是不合适——据霍光所知,公孙敖独自领兵从未胜利过。
“李广利、商丘成、马通、马何罗之辈,焉能与今日诸位将军相提并论?”
不是霍光骄傲,孝武时虽名将辈出,但今日众人也不逊色。
任弘、范明友、赵充国、傅介子,是他挑定四位大将,哪怕是领军最少傅介子,都在赤谷城之战里证明能独当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