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夫上前扶起此人,在其肩头重重拍他几下。
这是处宽约3万亩谷地,背靠阳山岭,湟水自西北向东南流淌,座石头修筑小关隘依山傍水,横亘于南端狭窄处。
这就是阳山关,眼下仍为千叛卒控制,关门紧闭,城头挤满人。
黑夫放目望去,阳山关河岸边,有座小码头,但连带船只,都已被烧毁。
河对岸,是片阔地,起码半种粮食,粟苗已青青葱葱,有些许屋舍村落点缀期间。
其上侧平地对岸,有座高约六七百米山峰,上面筑有烽火台,正冒着烽烟……
后世有句俗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从郴县前往阳山关(广东阳山县)路上,黑夫感触颇深。
“贾将军还是心为国,这条路就修得不错嘛,为省不少麻烦。”
坐在骡子背上,翻过“骑田岭”后,回望身后在绿色密林中蜿蜒向上道路,黑夫如此感慨。
骑田岭虽是五岭中较小较矮,但样峰峦迭起,万木飞翠,昔日并无道路,仅有飞猿鸟道,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马不通,大军翻越极不容易。
第次伐越之所以败绩,除北兵不适应岭南气候,多有病死外,交通困难也是原因之。南郡、长沙粮食要送到番禺去,只能靠人背着翻过骑田岭,再在阳山关走水路,效率极低,难以为继。
艘小船在纤夫和撑篙共同努力下,从下游划上来,又泊到对岸,却是黑夫派来联络湟溪关守军利仓,还有名身材矮小秦军吏。
还没走到跟前,那军吏就有些情难自抑,跌跌撞撞走几步,拜倒在地,声音哽咽:“司马!”
不用问,这肯定是老部下。
黑夫旧部跟随他时间前后不,所以称呼也不尽相同。
最早那批人叫他“亭长”,稍后点,参加第次伐楚叫他“百长”,第二次伐楚,同转战豫章,则习惯性地称呼他“司马”。
贾和吸取这教训,驻扎郴县期间,别事没干,花大半年时间,驭使兵卒徭役,凿山开险,将这条羊肠小道拓宽至可行车马,着实不易。
只可惜老贾为人太过实诚,心为国,到头来众人却归怨于他,丢脑袋不说,这条用血汗开辟出来路,全给黑夫做嫁衣。
每每想到这,黑夫都想落两滴鳄鱼眼泪,为贾将军哀之。
黑夫答应入冬后派人来混乱,让众人回南郡、衡山过年,卖戍卒个大人情后,挑选精兵收复阳山关,自然是顺理成章。
翻过骑田岭后,大军休憩日,沿着湟水(连江)行进,却见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到处都是,根本无从行舟,但在水流拐个弯后,前方却豁然开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