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给曹丕把,曹植和曹林各得把,其余二把,后来曹操留下自用,大概是还没有找到合适受刀者吧。
对重武轻文孩子,曹操则要求习文。他曾对曹彰说:“你不读书慕圣道,而喜欢乘汗马击剑,这不过是夫之用,哪里值得看重呢?”要曹彰同时读读《诗》《书》。不过曹彰对读《诗》《书》到底不感兴趣,对身边人说:“大丈夫旦做卫青、霍去病似人物,就将率精兵十万驰骋沙漠,驱逐戎狄,立功建号,哪里会去做博士呢?”人各有志,曹操对他倒也并不特别勉强。但总说来,曹操要求还是起作用。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说:“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曹植在初见邯郸淳时,曾与之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在《求自试表》中又自称“伏见所以行师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虽不无自吹自擂成分,但也绝非无稽之谈,他们按照曹操教导,在文武兼该方面确实是下番工夫、取得定成绩。
曹操注意让诸子到实践中去学习和锻炼。在他起兵初期,由于实力不强,加之没有巩固根据地,行军作战经常带着家眷,虽然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但恐怕也有让诸子熟悉军旅生活、增加军事知识用意。后来,实力强,根据地也有,曹操仍然经常带着诸子出征,其让诸子在实践中锻炼用意也就更为显然。《后汉纪·建安十二年》载僚属建议曹操话说:“曹公世子聪明尊隽,宜选天下贤哲以师保之,辅成至德。及征行军,宜以为副贰,使渐明御军用兵之道。”这其实也正是曹操自己用意,所以曹操很爽快地接受这建议。曹植后来在《求自试表》中说:“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朱珔《文选集释》解释说:“《魏志》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此所谓‘东临’也。建安十二年北征三郡乌丸,引军出卢龙塞,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所谓‘北出’也。十六年西征韩遂、马超,围杨秋于安定。二十年西征张鲁,出散关,至河池,攻氐王窦茂,所谓‘西望’也。又屡征孙权,或至濡须口,或至居巢,即所谓‘南极’也。”据此,曹植足迹几乎遍及当时大半个中国,而曹植也正是在这样四处征讨中,耳濡目染,学习到“行师用兵”有关知识。曹操不仅常让诸子随从征战,而且有意给他们肩上压担子,如让曹丕、曹植留守邺城,襄樊被围时让曹植充任增援部队统帅,让曹彰单独率军出征,等等。压上担子后,则同其他僚属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