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名高德大”邴原十分优礼,对“德行堂堂”邢颙甚为尊重,在《祀故太尉桥玄文》中颂扬桥玄时,也首先说他“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就是这种思想表现。在德行中,曹操又最看重孝道,因此他面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说“不仁不孝”也不要紧,面却又以“不孝”罪名把孔融杀。提倡孝目是为提倡忠,是为让大家更好地忠于自己,他不仅不杀因母亲在敌方而逃走毕湛,反而予以重用,说:“个孝顺父母人,难道会不忠于君主吗?这正是所要访求人啊!”就表明这点。仁义礼让自然仍是儒家思想库中现成货色,从理论和实际看都有其虚假、伪善面,但在当时对促进人心向善,对否定结党营私、诽谤生事、争权夺利等恶劣世风,确也能产生定作用。
再比如,曹操对于“刑狱”问题也是十分看重。国第部刑法是《吕刑》,是由周穆王时司寇吕侯(即甫侯)制定。据《汉书·刑法志》介绍,《吕刑》规定“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髌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也就是说,有千种罪名该判墨刑(在脸上刺字),有千种罪名该判劓刑(割鼻),有五百种罪名该判髌刑(削去膝盖骨),有三百种罪名该判宫刑(阉割生殖器),有二百种罪名该判大辟(死刑),判处五刑罪名加起来共有三千,不仅繁琐,而且严酷。这样来,难免遭到后人非议,但曹操却说:“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度关山》)对吕侯做法是十分赞赏。刑法后来屡有变更,汉文帝时,下令废除墨、劓、刖(截脚大趾)三种肉刑,改用笞刑(打背)代替,该劓者笞三百,该刖者笞五百,但却往往把人打死或打成残废,故《汉书·刑法志》说“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东汉末年,由于人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阶级被迫多次举行大赦,这虽然在定程度上放松对人民镇压,但确也会放纵些坏人,所以曹操在《度关山》中主张“有燔丹书,无普赦赎”,是针对现实而发。鉴于汉文帝废除肉刑改用笞刑后所产生弊病,当时些人曾主张恢复肉刑,但遭到孔融等人反对。曹操也有恢复肉刑打算,于是在建安十八年(213)专门下道《议复肉刑令》:
安得通理君子达于古今者,使平斯事乎?昔陈鸿胪以为死刑有可加于仁恩者,正谓此也。御史中丞能申其父之论乎?
陈鸿胪即陈纪,是御史中丞陈群父亲,曾任大鸿胪之职。陈纪曾经提出过恢复肉刑主张,故曹操要陈群来主持群臣讨论这个问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