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宁颂是五岁,而不是十五岁,光是答出具体意思便已经足够,可他目是出彩。
思考片刻,宁颂道:“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才艺而已。”①
君子不能拘泥于才艺。
那,君子该如何做呢?
孔子在论语中也给出答案。
这是《孟子》中内容。
见宁颂下意识反应,周秀才暗自点头。
他用来考教宁颂部分,全都是较为冷僻段落,能答到这个程度,说明宁颂至少在四书上下功夫。
但这还不够。
“《论语·为政骗》中说‘君子不器’,你怎看?”
家里做官不在少数。
宁夫人不喜欢宁颂,这是个很大问题。
但话又说回来。
无论宁家情况如何,宁颂愿意在亲生父母去世之后归家,照看双弟妹,至少不是无情无义之辈。
他个不入官场秀才,在乎这些干什?
读书条件,到现在却仍然童生都不是。
宁颂苦笑。
这确是他直以来无法回避问题。
好在无法回避,不代表无法解决。
他拱拱手,组织番语言道:“昔日年幼,加之家庭状况复杂,确实无法将全副心思都投入在读书上。如今大,身旁还有弟妹倚靠,不敢再荒废时间。”
“故,‘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后半句,是《雍也》篇中内容,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广泛地阅读典籍,开阔眼界,以“礼”来约束自身行为。
这样,就能做到“不器”。
听完宁颂第段,周秀才吃口桂
这回考是阅读理解。
宁颂蹙眉思考。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器”是器具意思;君子不器,指是孔子认为“君子”所应该满足条件。
即,君子不能像器具样,只能拘泥于种才能,而应该成为多面手,应对多种困难。
但这样答,太简单。
想到这里,周秀才收回目光,冷不丁地问:“‘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后面是什?”
这是《礼记·大学》中内容。
宁颂目光凝,几乎是条件反射性地接道:“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周秀才面无表情,又问:“望之不似人君?”
宁颂道:“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这是将能力问题转化成态度问题。
原主不是学不会,而是家庭情况复杂,心思不在读书上。
周秀才看他眼。
宁家情况他当然是知道。
身为秀才,他当然比同村普通人知道多——宁家除县丞之外,更重要是那位宁夫人出身显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