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马克思以《资本论》为代表众多著作无疑可以看作从宏观结构着手来分析社会与历史作品。然而他《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却展示分析另种可能性。路易·波拿巴1851年复辟帝制在当时法国或欧洲是令人震惊,但从历史长时段来看,这不过是个小事件,是大历史中个小插曲。比较历史分析般不会去专门研究这等小事件。然而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中却极其细致地研究这个事件。他研究是严格按照时间序列来展开过程叙事。在他笔下,无论是路易·波拿巴,还是尚加尔涅或卡芬雅克,抑或是赖德律—洛兰或巴罗,都不仅仅是某个阶级面目模糊符号或例子,而是个个活生生、有个性、有心机,其言行充满紧迫性和偶发性人物。《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开篇有句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既定、从过去承继下来条件下创造。”(马克思2009,470—471)们以前在解读时常常过于强调后半句,而忽略前半句:人们创造自己历史。类似波拿巴这样“蚂蚁变狮子”、尚加尔涅这样“有英雄而无功绩”、赖德律—洛兰这样“有热情而无真理”戏法在政治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阶级斗争当然是具有最后决定性力量,但由于行动者复杂作用,历史显现出多重因果性。马克思历史叙事与通常法国史专家历史叙事有着关键不同。把马克思看作将结构分析、局势分析与行动分析三者紧密结合在起“事件社会学”开创者(应星2017)。值得注意是,马克思所说结构、局势和行动者从表面上看似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后来所谓“历史三时段”——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分析对象,但实际上,在马克思分析中,结构、局势和行动者都折叠在同时段事件中。布罗代尔用结构淹没事件重要性,把事件仅仅当作结构“泡沫”;而在马克思那里,既是结构和局势形塑事件,同时又是事件再生产结构和局势。结构、局势和行动者同时着力,使事件波谲云诡,充满种种悖论,社会学对基本概念——结构与行动之间张力也就深隐其间。那些仅仅从结构眼光来解读历史人常常不耐烦被马克思书中诸多历史细节所缠绕,或者仅仅把那些当作马克思酣畅淋漓修辞术展现。然而,正是对这些历史事件及其悖论细致解读,对这页灰暗历史耐心辨析,才是走向马克思所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