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指向对“m;主集中制”这个制度性概念理解。这就是“追根溯源事件社会学”在这个层面上“所指”。最近把这种路数也称为“以史解经”(应星2021),此不赘述。
又次,“追根溯源事件社会学”是围绕文明和制度“担纲者”来展开事件史分析。“担纲者”是韦伯在《比较宗教学导论》文中提出来概念,意指在打造世界诸宗教伦理中居于关键位置、具有独特生活样式特定社会阶层(韦伯2004,463)。担纲者精神气质和伦理人格是韦伯比较文明研究中个关键环节。如果说中国传统儒家文明担纲者是儒家士大夫话,那,儒家文明演化到晚清已经发生地域化分化,以江浙、湖湘和岭南为代表几大地域文化群体对晚近中国政治、思想和社会变迁产生各不相同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对社会行动者产生影响还有家庭出身、教育经历和社会经历等因素。因此,“追根溯源”在这个层面体现是对现代中国文明及其社会制度形成中影响甚深历史人物背后地域色彩、家庭背景、学校生活和社会经历进行深入研究。陈寅恪(2015a,182—235;2015b,71—74,242—265)对“关陇集团”“山东豪杰”研究以及对所谓“江陵素畏襄阳人”解剖就是经典例证。以中国**党g,m历史社会学研究为例,“追根溯源”即是要在中国**党g,m史中辨析出具有总体史意义社会行动者(他们既可能是领袖级g,m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也可能是党内地位虽不显赫、但在某些关键事件和制度中具体担纲关键人物),既要理解这些**主义g,m者身上共同人格特质成因,更要研究他们作为某些特定群体类型g,m者独特精神气质渊源。比如,“富田事变”发生后,项英1931年1月到中央苏区就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当时**国际和中共中央对“富田事变”尚未有明确指示,项英需要独立处理这样个极其复杂事件。实证史学研究般只是关注项英到任后做什事、说什话,这种处理方式影响和后果如何,却从不曾追根溯源地追问项英为什会以这种方式来处理事变。而则是要对1931年1月前项英做深入研究,看他地域和家庭出身如何,看他青少年时期经历和性格是怎样,看他在历次党内斗争中经历和态度是怎样,看当时政治决策是如何变动,甚至还要看他在去江西路经闽西时所见所闻。只有经过这种生命传记式研究,们才能理解项英到底是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