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之后,们还是会自私、愚昧。没有关系,每个人都会这样。从生起菩提心到圆满证悟之间,还有很长路要走,所以们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
们双眼,使们看不见别人优点,并让们内心备受煎熬外,什好处也给不们。可是因为嫉妒总能伪装成其他情绪,们不小心就会受它骗。你力求冷静和客观,有可能只是你不想随喜赞叹某人。你委屈和失落也许不过是嫉妒心在发作而已。
嫉妒善于伪装,不过说实话,们心里还是眼就能把它看破,只是对外不想承认自己妒火中烧罢,因为们潜意识里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弱点在哪里。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是对自己不满。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嫉妒。从这个角度说,嫉妒心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不满和执著。如果们能训练自己逐渐放松这些不满和执著,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尝试去随喜别人功德。
慈、悲、喜心都强调平等。大乘修行人不会为显示公正而力求平等。只因为内心足够开放,对切都能欣然接受,他所见往往超越人、亲疏、好恶,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对待众生,包容切,毫无偏见,是为舍无量心。
传统上,四无量心训练般都从舍心开始。舍乃慈悲心起点和基础。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个生动比喻:修舍无量心就像欢迎所有人参加场宴会,没有人会被拒之门外。
们把慈、悲、喜、舍分开来讲是为训练更加方便、有力,实际上这四无量心并非各个独立。慈悲、欢喜若非以平等心为基础,则不够清净,不是无量心。所谓无量,是指发心对象范围广大,无边无际、无有穷尽;发心功德不可计量。平等心中若没有慈悲、欢喜,就变成冷漠和无动于衷。四无量心是你中有、中有你,彼此涵盖、融会贯通。
二、愿行菩提心
在四无量心摄持下,们愿切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彻底摆脱痛苦、得到安乐,这种发愿称为愿菩提心。
你可以愿自己先觉悟,之后再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也可以发愿与其他众生起渡过轮回苦海,到达解脱彼岸。或者像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那样,除非所有众生都自由解脱,否则,誓不成觉。
发心有大小而无优劣,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因缘发菩提心。只要诚实并且是真心为众生解脱,发心无论大小都值得赞叹。如果只是为做个“标准”大乘菩萨,觉得“应该”有最大发心而去发心话,则没有必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