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桩桩件件,他做太多太多,纵然时至今日,许多痕迹都被消磨、许多证据都被淹没,然而留下来有迹可循、这些不足半数之事,仍旧足够让人说上数个时辰。
言语无形,但这字里行间沉重重量却让大殿之下每个人都深深俯下身躯。
最后最后,片静默中,隐约有哽咽声传来。
倾些许。
“……”
“…………”
“鸿顺六年,潞州水灾,时有山匪为患、霍相领赈灾之责,未免赈银遭劫,其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计,将赈银大部率私部运往潞州,又行教化之责、教民筑堤防患。自鸿顺六年间起,潞州虽时有小患、然再无大灾。潞州之事非是霍相之罪,实乃功也。”
“时已久远,踪迹难寻。然今有潞州百姓万民请愿之书,或可为之佐证。”
……
“臣亦有本启奏,”又有另道略沉青年声音响起,“鸿顺二十四年冬,时苏湖二地欠收,国库粮仓告罄,又恰逢胡虏来犯,蓟州告急、军粮不足。霍相倾尽家财、又往京城诸多*员家中私募之,送至边关,由此,边境危困之局得解。如此大恩北府军上下深感念之。”
紧接着是道柴诸再熟悉不过女声,“霍相当年困于京中之事,无暇抽调人手,送往蓟州军粮乃是转托柴家商队押送,妾可为证。”
………………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