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廪生们只能答疑解惑,不可擅自涉入、仲裁民间诉讼,但可以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而在每个季度普法下乡结束之后,所有廪生都要做出总结,并尝试提出改善建议。
然后具本上奏到该省提刑按察使司,再由提刑按察使司转呈大理寺批阅。
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这套体系,对地方官吏教化职责,以及执掌刑名法度是否公平公正,进行相当程度监督。
其实开始看到这里时候,魏益颇有些不以为意,觉得孙绍宗这纯属是异想天开。
毕竟朝廷现如今,就已经在为冗官冗员事情而反恼,又怎可能在现行制度之外,再另搞套宣扬法度官僚体系?
但孙绍宗接下来构想,却并非是另立什官僚体系,而是利用现有科举制度,来借鸡生蛋。
按照朝廷规定,秀才中成绩相对出色批,会作为廪生进入府、州、县学,并领取定数量补助。
然后由此引申,认为各地官府在教化方面——尤其是法治方面教化,投入精力远远不够。
以至于乡野小民不知朝廷法度、不畏朝廷法度,受害者甚至耻于诉诸于官府,反而笃信宗族势力。
而面对这等现象,某些地方官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乐得轻松自在。
等到事态在他们纵容下不断扩大,最终酿成恶劣群体事件之后,地方官吏才会仓促出手。
如此来非但为时已晚,更容易惹来民怨、甚至激起民变。
而其中最优秀,则是会被选拔为贡生,进入国子监读书。
孙绍宗想法是,每年春、夏、冬三季,都随机从县学廪生里,选出定数量秀才,在本县范围内,进行长达个月普法宣传。
因为想要考中举人,刑名律法必然是要熟读,而廪生们本就是秀才里佼佼者,所以他们进行普法基本素质,是毋庸置疑。
而之所以略过秋季,是为避开农忙时节,二来也是怕耽误秀才们参加秋闱。
在普法下乡过程中,廪生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皆由当地驿站负责。
而长此以往,朝廷威权,又必然会被地方豪强势力,甚或是某些宗教所取代。
如今大周国势强盛【显然是马屁】,倒也未必如何。
可旦国家有难,又或是遭逢连年灾害之际,必然会诱发大乱。
【此处虽然没有明言,但陕甘白莲教叛乱旧事,却正好能够套进去。】
有鉴于此,孙绍宗在奏疏里提议,朝廷应该在另外建立套教化体系,争取将朝廷法度深入田间地头,让每个百姓都知法、畏法,明白触犯朝廷法度下场,以及该如何以朝廷律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