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是两位美国学者,要在这里记下他们名字:位是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位是宾夕法尼亚博物馆霍勒斯·杰恩。
兰登·华尔纳带回美国壁画引起轰动,他非常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带够化学溶剂,因此又来第二次。这次他干脆带来名化学溶剂调配专家,眼看就要在里大动手脚。
但是,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这次在遇到极大麻烦:
事态变得十分棘手,约有几十个村民放下他们工作,从大约十五公里外地方跑来监视们行动……以便有理由对们进行袭击,或者用武力把们驱逐出境。
结果,他们只是拍些遗迹照片,什也无法拿走。化学溶剂更是滴也没有用。
权纷争有关。在没完没轮番折腾中,文化之气受阻,边远之地只能消耗荒凉。
到元代,出现藏传密宗壁画,题材不再黏着于现实生活,出现种们不太习惯神秘和恐怖。但是笔触精致细密,颇具装饰性,使人想到唐卡。
这是个民族之间互窥互征时代,蒙古文化和西藏文化在这带此起彼伏。倒是有个欧洲旅行家来过之后向外面报告,这里很安定,他就是马可·波罗。
明清时期,已经没有太多东西可以记住。
四
后来华尔纳在美国读到本书,是他第二次去时从北京雇请位叫陈万里翻译写。这才知道,那些村民所得到信息正是这位翻译透露。陈万里先生到敦煌第二天,就借口母亲生病离开华尔纳,其实是向村民通报美国人准备干什。
为此,要向这位陈万里先生致敬。
位名不见经传普通知识分子,加上几十个他原先不可能认识当地村民,居然在极短时间内做成这件大事。对比之
当在夜色中这匆匆回想遍后,就觉得眼前这个看上去十分寻常“小山包”,实在是个奇怪所在。
它是河西走廊上个博物馆,也是半部中国艺术史,又是几大文明交会点。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深厚正是沉默原因。
但是,就像世界上其他事情样,兴旺发达时什都好说,到衰落时期,些争夺行动便接连而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曾经成为白俄士兵滞留地。那些士兵在洞窟里支起锅灶,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大批壁画和雕塑。他们还用木棒蘸着黑漆,在壁画上乱涂乱画。
这些士兵走以后,不久,群美国人来。他们是学者,大骂白俄士兵胡作非为,当场立誓,要拯救文物。他们“拯救”方法是,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带回美国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