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大师。泰勒主张,生产流程应该切分成尽可能简单任务,员工应该遵照科学分析得出最有效作业方式来完成工作。也正因为这样,这套方式也被称为科学管理(scientificmanagement)。
20世纪初,在泰勒主义原则跟移动装配线结合之后,大规模生产系统(massproductionsystem)诞生。这套系统也经常被叫作“福特主义”(Fordism),因为亨利·福特(HenryFord)是第个完善这套系统人。很多人以为是他发明,其实他只是在1908年将它运用到他T型车工厂,并将整个系统做到极致。背后理念是,生产成本降低可以通过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实现,比如使用标准零部件、专用机械设备和移动装配线。同时,这也使得工人更容易被替代和控制,因为作业操作旦标准化,他们需要相关技能就很少。
尽管工人因此更容易被替代,但福特给他们待遇还是很好,因为他意识到,除非人们有不错收入,买得起他生产“大量”(mass)汽车,从而形成“庞大”(mass)市场,否则它生产方法无用武之地。“二战”后,大规模生产系统在美国和欧洲被广泛使用,工资上涨带动市场扩张,产量也就跟着提高,然后厂房设备等固定成本被分摊到更大产量上,最终生产率也就提高。
大规模生产系统实在太有效率,连苏联都想采用。开始,苏联内部对是否采用争论激烈,因为这套系统有明显“反工人”(anti-worker)含意。它让工作变得过于简单、重复,摧毁工作内在价值。标准化任务让监管工人变容易,而工作强度可以通过提高装配线速度而轻易增加,这些都大大降低工人对其劳动过程控制。但是这套系统效率实在太高,苏联计划者最后还是决定采用。
精益生产系统:大规模生产系统修正
大规模生产系统,从发明至今已经走过个世纪,但至今仍然是生产系统支柱。不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有升级版,叫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system),由日本最先开发出来。
在精益生产方面最有名实践者就是丰田汽车。零部件都是准时供应给生产,也就是采用准时制生产方式(justintime,简称JIT),消除库存成本。丰田跟供应商起研究如何提升零部件质量(所谓“零缺陷运动”),这大大降低装配完成后返工和微调——采用福特系统工厂则饱受困扰。它使用机器可以在不同产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